中国人民大学发布全球治理指数报告

中国人民大学并未发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2025》报告‌,该报告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人工智能安全与超级对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远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共同撰写并发布。 

一、报告背景与发布

发布时间‌:2025年7月24日。

发布机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研究中心、北京前瞻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研究院、人工智能安全与超级对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远期人工智能研究中心。

报告名称‌:《全球人工智能治理评估指数2025》(中英文版)。

cb1f727e03b58b3dfbc8ef8234aa2fe6.jpeg

二、报告内容与评估框架

评估国家‌:40个国家,涵盖了不同的收入水平、地理区域以及技术发展阶段的国家。

评估框架‌:包括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治理环境、治理工具和治理成效等4大评估方面、17个维度和43项指标。

评估结果‌:40个国家的表现总体可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得分高于60,其中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和德国。

三、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地位

总体排名‌:中国在总体人工智能治理水平方面居第一梯队首位。

治理优势‌:中国凭借更为连贯且稳定的人工智能治理政策,在评估中脱颖而出。

科研贡献‌:中国与美国在AI治理相关研究出版物中的占比合计达到54%,贡献超过一半。

四、报告意义与影响

提供评估框架‌:该报告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综合、清晰、可量化、可比较的人工智能治理水平评估框架。

促进国际交流‌:报告有助于世界各国在AI治理方面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获得国际认可‌:AGILE指数2025已获得多位国际权威专家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


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具体政策有哪些?

一、顶层设计:构建中国特色治理体系

《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
2023年10月,中国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等核心原则,提出中国方案。倡议强调人工智能应造福全人类,反对技术垄断和恶意使用,倡导建立广泛共识的全球治理框架。

政策法规与标准制定

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等政策文件,明确发展目标与伦理准则。

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等法规,规范技术应用。

开展算法备案工作,强化对生成式AI的监管,确保技术安全可控。

二、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普惠共享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行动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旨在:

技术普惠‌:通过开源可及的技术生态,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弥合智能鸿沟。

应用合作‌:推动智慧教育、医疗等应用项目落地,促进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进程。

规则对接‌:支持联合国发挥主渠道作用,探索全球治理框架,深化与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

具体合作举措

成立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开展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

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广中国在AI治理中的经验与实践。

推动技术开源,鼓励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协同创新网络,共享发展红利。

三、风险防控:构建安全治理框架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
2025年7月,中国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行动计划》,提出十大治理原则,包括:

向善为民‌:确保技术符合人类价值观。

安全可控‌:防范技术滥用与误用。

公平普惠‌:推动技术普惠共享。

开放合作‌:加强国际协作与规则对接。
计划涵盖风险研判、分类分级管理、威胁信息共享、应急处置机制等具体措施。

国内安全治理政策

实施《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生成内容添加显式或隐式标识,提升用户辨识能力。

推动隐式标识技术标准化,明确文件元数据中的标识实现规范,促进跨平台互认。

建立风险测试评估体系,完善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规范。

四、能力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技术赋能

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安全测评互认平台,提供算力、数据等资源支持。

举办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教育培训,组织产业供需对接活动,共同开发高质量数据集。

公众素养提升

加强人工智能教育普及,提高全球公众对技术的认知与使用能力。

保障妇女儿童等群体的数字权益,弥合智能鸿沟。

五、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与社会治理

“人工智能+”行动六大领域

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

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业态,推进工业、农业数智化转型。

民生福祉‌:推广AI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应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治理能力‌:构建社会治理人机共生图景,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领域的AI应用。

全球合作‌:推动技术普惠与规则对接,共建全球治理体系。

具体场景实践

在医疗领域,推动AI辅助诊疗、健康管理等服务。

在教育领域,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教学模式。

在工业领域,深化AI与工业互联网融合,提升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