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东北虎数量突破150只

截至2025年9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稳定生活的野生东北虎数量约为70只,并未突破150只‌。这一数据来源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新华网吉林频道、央视网等多家权威媒体的报道,且得到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的确认。

数量增长情况

历史数据对比‌:野生东北虎数量从试点之初的27只增长至目前的70只左右,实现了显著增长。

增长原因‌: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持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恢复东北虎豹栖息地,为野生东北虎提供了更好的生存环境。

生态意义

森林健康指标‌:每保护一只老虎,就相当于保护了约15.19万亩的森林。野生东北虎数量的增长,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标志。

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东北虎数量的增长,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未来展望

持续保护‌: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将继续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为野生东北虎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种群恢复目标‌:东北虎的保护已经全面超越了老虎保护峰会提出的种群恢复目标,未来有望进一步实现种群数量的增长。

67e23a51aa824dc88e1201953f225b2b.jpg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繁育计划

一、生态修复:夯实繁育基础

栖息地质量提升

实施森林植被修复、核心区生产生活退出等措施,为东北虎提供完整、原真的温带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

开展松树蛀干害虫防治、林地清收等工作,恢复森林健康,确保食物链完整(如梅花鹿、野猪等猎物种群数量增长1倍以上)。

修复生态廊道87公里,打通虎豹迁移扩散通道,促进种群基因交流。

人虎冲突缓解

推行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选聘村屯生态管护员7874人,每年兑现补贴1万元,弥补原住民因保护措施带来的损失。

实施野生动物损害保险,扩大理赔范围至人身伤害、农作物损失等,2022年以来受理案件5700余起,理赔1700余万元。

建设村屯物理围栏、预警信息平台,实时发布大型动物预警信息,降低人兽冲突风险。

二、科技监测:精准支撑繁育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

部署2.1万台智能红外相机、无人机和遥感卫星,实现高清图像和视频实时回传,利用AI技术进行物种识别(东北虎识别准确率达90%以上)。

监测系统累计获取视频数据超1000万条,其中东北虎数据2.6万次、东北豹3.4万次,实时分析活动节律、时空分布等数据。

通过监测发现“完达山一号”等个体持续稳定活动,确认东北虎繁殖家庭增加,幼崽存活率提升至50%以上。

个体识别与数据库建设

为东北虎建立“户籍档案”,明确重点监测对象,跟踪种群动态。

监测到新繁殖幼虎10只以上,幼豹7只以上,证明生态系统质量根本性改善。

三、社区共建:促进人虎和谐

绿色产业转型

鼓励原住民种植红松等针叶树种,替代破坏性山参种植,7公顷红松林为野生动物提供更多食物和生存空间。

推行“黄牛下山”政策,选定集中养殖点实行舍饲圈养,避免放牧破坏生态,力争2025年底实现园区内散养黄牛全部下山。

公众参与与教育

协同推进珲春自然科普馆、汪清监测宣教中心开馆运行,2025年接待访客3万余人次,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

派出巡护员参加世界巡护员大会,讲述虎豹保护中国故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

四、国际合作:拓展繁育空间

跨境保护合作

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共建跨国界保护地,开辟290余处边境动物通道,促进虎豹种群自由移动。

中俄联合观测显示,梅花鹿等野生动物利用通道穿行3万多次,超过20只东北虎频繁跨境。

科研合作提升影响力

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应用遥感、激光雷达等技术,深入研究东北虎行为与栖息地需求。

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落地,修订《黑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完善保护地体系。

五、繁育成果与未来目标

当前成效‌:野生东北虎数量从试点时的27只增至70只左右,进入繁殖高峰期和种群快速增长期,呈现向长白山腹地迁移扩散趋势。

未来计划‌: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完善生态廊道建设,确保虎豹种群迁徙和繁衍安全。

推动社区绿色发展,探索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双赢。

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