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发布脑机接口扶持政策:剑指全球生物医药中心

一、政策核心目标: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策源地

上海明确提出“2030年前实现脑机接口产品全面临床应用,打造全球脑机接口产品创新高地,产业链核心环节自主可控”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与国家《关于推动脑机接口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形成呼应,但上海更强调“全球影响力”与“自主可控”,凸显其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野心。

35a453d4afaa94b7daeb6a4b91c10367.jpeg

二、政策支持维度:全链条资源倾斜与机制创新

资金与空间支持

20亿元专项投入‌:计划投入约20亿元,储备数十万平方米研发制造空间,设立“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基金矩阵”,覆盖天使投资到产业化全阶段。

研发补贴与临床试验减免‌:对入驻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减免临床试验费用,并优先纳入上海市创新医疗器械绿色审批通道。

临床资源整合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支撑‌:依托华山医院等机构,年脑部手术超2万台,提供稀缺临床资源。

数据共享机制‌:成立iBrain侵入式脑电数据联盟,向企业开放临床脑电数据库,降低研发门槛(如岩思类脑借此开发高精度解码算法)。

产学研医深度融合

概念验证平台‌:筛选高校创新项目,验证技术可行性。

司南孵化器‌:提供GPU算力、伦理审批辅导,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联合实验室‌:瑞金医院与银河脑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瑞金卢湾·银河脑医学实验室”,探索脑疾病诊疗技术转化。

国际化合作网络

海外联络处‌:在波士顿、新加坡、香港设立3个海外脑机接口产业合作联络处,与哈佛大学医学院、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建立常态化合作。

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参与全球技术治理。

三、技术突破路径:从医疗刚需到消费场景

医疗场景突破

侵入式技术‌:聚焦瘫痪、失语康复,如脑虎科技256导柔性电极实现汉语意念输出(准确率89%),华山医院已实现意念操控轮椅。

非侵入式技术‌:拓展消费级应用,如岩思类脑的脑控游戏系统(延迟<100毫秒)、念通智能的卒中康复设备(意图识别准确率80%)。

前沿技术探索

脑脊接口(BSI)‌:探索新型交互方式,突破传统脑机接口局限。

介入式脑机接口‌:通过血管介入实现无创植入,降低手术风险。

光学/超声脑机接口‌:利用光、声信号替代电信号,提升信号精度。

四、产业生态构建:集聚效应与商业闭环

空间布局

核心区‌: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聚焦临床转化中心、孵化器,入驻企业包括岩思类脑、脑虎科技等。

生态圈‌:联动黄浦区脑机接口创新中心(依托瑞金医院等7家三甲医院)、杭州云栖工程院等,构建区域协作网络。

协同网‌:主攻重症医疗场景,拓展教育、娱乐等消费级应用。

商业化支撑

医保定价‌:设立独立收费项目,如侵入式置入费6552元/次、非侵入式适配费966元/次(湖北率先落地),降低患者负担。

保险补偿‌:对植入式脑机接口等重点产品提供保险补偿,降低产业化风险。

资本赋能‌: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定向支持脑机接口项目,加速技术迭代。

五、政策战略价值:破解“研发-转化-量产”断层

全要素赋能‌:从基金、数据到临床资源,形成“技术-临床-产业”闭环。

路径清晰‌:以医疗刚需切入(如失语康复),逐步扩展至消费场景,兼顾技术突破与商业可持续。

生态壁垒‌:“上下楼即上下游”的集聚模式(如企业与华山医院步行可达),加速迭代效率。

六、风险提示与应对

伦理审查趋严‌:可能延缓侵入式产品落地,需加强伦理审查机制建设。

非侵入式技术瓶颈‌:若信号精度未能突破,或面临消费市场接受度不足,需加大研发投入。


上海的脑机接口扶持政策有哪些具体实施细节?

一、技术突破:多路径研发与关键材料国产化

重大产品研发支持

侵入式/半侵入式技术‌:联合医疗机构研发运动控制、言语合成、神经疾病治疗、视觉重建等产品,目标2027年前推动5款以上产品完成临床试验,面向失语、瘫痪患者实现语言和运动功能恢复。例如,脑虎科技256导柔性电极已实现汉语意念输出(准确率89%),华山医院完成意念操控轮椅临床验证。

非侵入式技术‌:鼓励企业在康复、教育、娱乐等领域开发消费级应用,如岩思类脑的脑控游戏系统(延迟<100毫秒)、念通智能的卒中康复设备(意图识别准确率80%)。

关键材料与零部件攻关

重点研发微型、强生物相容性、高通量柔性电极,推动低功耗神经信号采集及刺激芯片、医疗级植入式电池、植入式硅胶等材料国产化。

突破高密度封装工艺技术,构建软件算法与底层系统平台,支持企业结合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研发面向特定任务的脑电解码与调控算法。

前沿与颠覆性技术研究

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在超柔性电极、超低功耗芯片、位点脑区解码调控算法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

探索脑脊接口(BSI)、介入式脑机接口、基于光学或超声的新型脑机接口等新赛道。

二、临床转化:构建全流程支持体系

临床试验基地建设

支持医疗机构建设脑机接口临床试验基地,建立临床评价体系,明确适应症、入选/排除标准、终点指标等关键要素。

制定临床试验伦理标准操作规范,建立临床研究病房,面向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等患者建立临床试验预备队列。

数据与平台支撑

数据服务平台‌:制定脑神经信号数据采集标准规范,构建不少于1000例病例的高质量脑数据开放数据集,支撑神经信号处理底层算法研发。

动物实验平台‌:构建涵盖非人灵长类等动物的脑机接口动物实验平台,提供电极材料测试、脑电信号解码算法验证等第三方服务。

微纳加工平台‌:建设符合GMP标准的脑机接口微纳加工平台,提供柔性电极工艺研发与加工制造服务。

应用示范与场景拓展

支持康养、教育、娱乐等领域企业挖掘应用需求,联合脑机接口企业推动养老康复、教育体育、工业安全、文化娱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拓展消费级场景,如睡眠调控(岩思类脑可穿戴设备)、抑郁症干预(岩山科技脑电大模型)、脑控游戏、VR交互训练等。

三、产业生态构建:全要素赋能与全球化布局

资金与空间支持

20亿元专项投入‌:储备数十万平方米研发制造空间,设立“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基金矩阵”,覆盖天使投资到产业化全阶段。

研发补贴与费用减免‌:对入驻企业提供研发补贴,减免临床试验费用,优先纳入上海市创新医疗器械绿色审批通道。

产学研医深度融合

概念验证平台‌:筛选高校创新项目,验证技术可行性。

司南孵化器‌:提供GPU算力、伦理审批辅导,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联合实验室‌:如瑞金医院与银河脑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成立“瑞金卢湾·银河脑医学实验室”,探索脑疾病诊疗技术转化。

国际化合作网络

在波士顿、新加坡、香港设立3个海外脑机接口产业合作联络处,与哈佛大学医学院、MIT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等建立常态化合作。

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参与全球技术治理。

标准与检测体系

标准规范制定‌:推动脑机接口标准化及标准化组织建设,制定医疗器械基础标准、方法标准。

检测体系构建‌:鼓励医疗器械检验机构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提升检测能力与服务质效。

人才引进与成果转化

依托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引进脑机接口颠覆性技术国际顶尖人才,开展科研成果转化。

鼓励科研岗位人员参与企业研发和创业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