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沉睡瘟疫”:村民集体昏睡数月事件

事件背景

时间‌:2013年至2015年,症状首次爆发于2013年3到5月,之后多次复发。

地点‌:哈萨克斯坦北部卡拉奇村和克拉斯诺伏斯克村,两个村庄相距不远,且都靠近一座废弃的铀矿。

症状‌:村民毫无征兆地陷入深度睡眠,有时持续数天甚至一周。醒来后,部分人出现幻觉、记忆丧失、头痛、烦躁、虚弱等症状。儿童、老人甚至家禽都受到影响,一些孩子因反复昏睡被迫辍学。

bc2129211580667cfd9994689245a624.jpg

事件发展

初期调查‌:事件初期,医生和专家对村民进行了全面检查,但未发现身体异常或感染迹象。医生初步诊断为“嗜睡症”或“毒性脑病”,但无法解释集体发病的原因。

深入调查‌:随着事件影响扩大,哈萨克斯坦政府组织了多次调查,涉及环境、核辐射、污染等多个领域。专家采集了土壤、水、空气等样本进行检测,但初期未发现异常。

病因揭晓‌:经过两年多的调查,专家最终发现病因与附近废弃铀矿有关。铀矿因长期雨水侵蚀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一氧化碳和硫氢化合物。这些气体渗透到地表,导致村庄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超标十倍。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氧气运输,引发村民缺氧昏睡。

事件影响

村民生活‌:昏睡症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许多人因突然昏睡而受伤,甚至面临生命危险。村民们生活在恐惧中,担心自己或家人随时可能陷入昏睡。

社会关注‌:事件引发了全球关注,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一些专家和学者前往村庄进行调查,试图揭开昏睡症的谜团。

政府行动‌:为了保障村民的安全,哈萨克斯坦政府组织了村民的迁移工作,将受影响的村民安置到其他地方。

事件反思

环境保护‌:该事件提醒我们,废弃矿山的治理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如果铀矿在废弃后得到了有效的环境修复,或许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发生。

科学探索‌:面对未知疾病,科学探索和持续研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专家们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揭开了昏睡症的谜团。


哈萨克斯坦政府对废弃铀矿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

村民迁移与村庄封锁‌:2015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将卡拉奇村村民集体搬迁至新建定居点,并封锁原村庄。这一措施直接切断了居民与污染源的接触,是应对突发环境健康危机的紧急手段。

环境监测与评估‌: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介入调查后,虽未发现超标放射性污染,但建议加强环境监测。政府通过持续监测空气、水源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为后续治理提供数据支持。

法规与标准完善‌:哈萨克斯坦制定了一系列铀矿开发及退役治理法规,如《地下资源和地下资源利用法》《铀矿冶设施退役环境管理技术规定》等,明确要求退役设施需满足放射性废物处置标准,确保工程长期稳定。

国际合作与技术支持‌:政府通过国际合作引入先进治理技术,例如采用物理稳定法(覆盖卵石、片石)、化学稳定法(喷洒黏合剂)和植被稳定法(种植耐旱植物)等综合手段,防止放射性物质扩散。

长期监护与风险管理‌:对退役铀矿实施长期监护,包括坝体安全监测、辐射隔离效果评估及渗漏情况控制,确保尾矿库和废石场达到国际规定的1000年有效标准,任何情况下至少200年不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