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改革方案落地:2026年起取消英语听力统一考试
一、政策核心:2026年起英语听力考试改为一年两考
根据教育部及多省份发布的2026年高考改革方案,英语听力考试并未被取消,而是改为一年两考。这一调整旨在:
增加考试机会:考生可通过两次考试取最高分,降低偶然失误的影响。
优化考试流程:减少考生多次备考的负担,同时保持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考查。
适应新高考模式:与“3+3”或“3+1+2”选考模式衔接,确保外语科目考查的全面性。
二、部分省份政策差异:听力考试形式调整
尽管全国层面未取消英语听力考试,但部分省份根据本地情况对听力考试形式进行了调整:
山东省:
2025年起:英语听力考试与笔试合并,统一安排在6月8日15:00—17:00进行。
考试内容:包含四部分听力材料,采用多国口音,总分为30分,占外语科目总分的五分之一。
政策影响:考生需适应听力与笔试连续进行的节奏,且听力仅有一次考试机会。
长期不设听力考试的省份:
听力测试成绩仅作为高校录取参考,不计入外语总分。
或未组织统一听力考试,高考英语仅考查笔试部分。
省份名单:四川、新疆、内蒙古、辽宁、山西、北京、江苏、安徽、福建、湖南、湖北等。
政策细节:
政策即将调整的省份:
2025年和2026年:听力成绩不计入总分,外语科目总分按笔试成绩的1.25倍计算,听力成绩单独提供给高校参考。
2027年起:正式增加听力考试,成绩计入总分。
时间表:
三、政策背景与目的
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教育部2025年部署文件要求优化职教高考形式,加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考查。
英语听力考试作为外语科目的一部分,其调整旨在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推进综合素质评价:
全国高考命题持续加强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考查,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中的应用。
英语听力考试的调整有助于引导学生注重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
适应新高考模式:
“3+3”或“3+1+2”选考模式下,外语科目作为必考科目之一,其考查形式需与选考模式相衔接。
英语听力考试的一年两考或合并考试形式,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模式的要求。
2026年高考改革方案还有哪些其他内容?
考试模式调整:
“3+1+2”模式成为主流:全国已有29个省份正式启动新高考模式,其中23个省市采用“3+1+2”模式,6省市实行“3+3”模式。“3+1+2”模式中,“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中选择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中选择两科。
选考科目与专业绑定度提升:理工农医类专业对选科的要求更加严格,大部分要求必选“物理+化学”。例如,医学类专业普遍要求选考化学,计算机专业明确需要物理基础。
录取规则变化:
批次合并:传统的一本、二本批次划分逐步成为历史,改为本科提前批、本科批等批次。高校“等级标签”被弱化,专业实力成为报考核心参考。原二本院校的特色专业可能因此吸引更多高分生源,而部分名校的冷门专业或将面临更大的生源竞争压力。
应届生优先录取:部分省份规定同分情况下应届生优先录取,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明确表达只收应届毕业生,预计2026年将持续这一政策,让复读这条路变得更加艰难。
志愿填报规则变化:
志愿单位转变:志愿填报的单位从传统的院校变为专业组。考生报考时需先考虑选择哪些专业,再考虑这些专业在哪些院校开设。
填报难度增加:考生需要深入了解各个专业的特点、就业前景等信息,以便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要在众多院校中找到开设自己心仪专业的专业组,并考虑该专业组的选考要求是否与自己的选科相匹配。
志愿填报技巧:考生应重点参考自己的位次信息,结合高校招生计划和专业组录取要求进行合理选择。位次是考生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相对稳定,而分数会因每年试题难度的不同而有所波动。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注意志愿之间的梯度和顺序,合理设置“冲稳保”的比例,提高录取机会。
其他调整:
英语听力考试改为一年两考:从2026年开始,英语听力改成一年考两回,减少偶然性,让考生能更好发挥真实水平。不过,2026年高考英语听力成绩仍不放进总成绩里,笔试部分120分直接加到总成绩里,听力30分单独算成绩,这只是个过渡的办法。从2027年开始,听力和笔试会合在一起考,按150分的总分来算,全面考查听、说、读、写能力。
等级赋分制: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实行等级赋分,满分各100分。等级赋分采用统一规则,将考生原始分按照一定比例划分为五个等级(A、B、C、D、E),各等级比例及赋分范围不同。在等级范围内,按原始分计算对应的等级分数,考生排名顺序保持不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