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完成扩建,首批国际宇航员入驻“问天”舱

中国空间站当前状态

三舱组合体‌:中国空间站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组成,总重近百吨,舱内活动空间超过一百一十平方米。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迈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的全新阶段。

在轨运行时间‌:截至2025年国庆节,中国空间站已在轨稳定运行超过1000天,开启了中国探索星辰大海的新纪元。

科学实验与应用‌:截至2024年12月1日,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涵盖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等四大领域。

efd5364056108973d0af1fb7f728c3a1.jpeg

中国空间站扩建计划

扩容升级‌:中国空间站的扩容升级计划应运而生,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顺应时代发展和自身需求的必然选择。扩容将分阶段稳步推进,首先研制并择机发射多功能节点舱,使空间站从现有的“T”字构型扩展为“十”字构型。随后,空间站将进一步升级为六舱“干”字架构,总规模将达180吨级,常驻航天员也将从目前的3人增加到6人。

扩容好处‌:扩容后的空间站将部署更多实验机柜,能够开展更多复杂、前沿的科学实验,有望在空间科学的各个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同时,随着空间站的扩容,将有更多的对接口和实验空间用于国际合作项目,进一步提升中国在国际载人航天领域的影响力。

国际宇航员入驻情况

首批国际宇航员‌:虽然中国空间站始终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合作,并已邀请包括日本、印度在内的17个国家参与首批实验,但首批国际宇航员尚未入驻“问天”舱。不过,有消息称,来自挪威的女研究员特里西娅·拉罗斯将在2025-2026年乘坐中国神舟载人飞船前往天宫空间站进行为期31天的载人航天科学实验任务。此外,巴基斯坦航天员的入选也标志着中国“太空朋友圈”的不断扩大。

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空间站的扩建和国际合作的深入,未来将有更多国家的宇航员入驻中国空间站,共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推动人类航天事业的进步。


国际宇航员入驻“问天”舱有哪些准备工作?

一、前期选拔与培训

选拔流程‌:国际宇航员需通过各自国家航天机构的选拔程序,并符合中国空间站的入驻标准。这包括身体健康、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多方面的考核。

中文培训‌:由于中国空间站内第一语言是中文,舱内设备名称、操作系统语言以及舱内记事本等均使用中文,因此国际宇航员在入驻前需要接受中文培训,以确保能够与中国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中心进行有效沟通。

专业技能培训‌:国际宇航员需要接受与中国空间站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包括空间站系统操作、科学实验设备使用、应急救生程序等。

二、任务准备与协同

任务规划‌:国际宇航员需与中国航天员共同参与任务规划,明确各自在空间站内的职责和任务安排。这包括科学实验、技术验证、空间站维护等多个方面。

协同训练‌:国际宇航员需与中国航天员进行协同训练,以熟悉彼此的工作方式和习惯,提高团队协作效率。这包括交会对接、出舱活动、医疗救护等在轨训练项目。

物资准备‌:国际宇航员需根据任务需求准备相应的物资和设备,包括个人用品、科学实验样品、技术验证设备等。同时,还需与中国航天员共同确认空间站内的物资储备情况,确保任务顺利进行。

三、入驻前准备

健康检查‌:国际宇航员在入驻前需接受全面的健康检查,以确保身体状况符合太空飞行要求。这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多个方面的检查。

心理调适‌:太空飞行对宇航员的心理素质要求极高,国际宇航员需在入驻前进行心理调适训练,以应对太空环境带来的孤独感、压力感等心理挑战。

设备检查‌:国际宇航员需对中国空间站内的相关设备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设备状态良好、功能正常。这包括生命维持系统、科学实验设备、通信设备等。




国际宇航员入驻“问天”舱有哪些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