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实施:游戏厂商需内置“防沉迷监护锁”
一、条例对游戏厂商防沉迷系统的明确要求
时间管理:游戏厂商需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如规定未成年人仅可在特定时间段(如每周五、六、日20时至21时)登录游戏,并控制总游戏时长。
功能限制:游戏产品需进行分类并予以适龄提示,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年龄阶段的游戏内容。
技术防护:游戏厂商需建立健全防沉迷制度,采用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实名认证等,确保防沉迷措施的有效执行。
二、游戏厂商需内置的类似“防沉迷监护锁”的功能
家长自助下发人脸识别:
游戏厂商可提供家长自助下发人脸识别的功能,允许家长在必要时触发人脸识别验证,以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长和行为。
这一功能有助于防止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绕过防沉迷监管,增强家长对未成年人游戏行为的管控能力。
游戏临时开关:
游戏厂商可提供游戏临时开关功能,允许家长临时设置游戏账号的时长限制。
这一功能适用于家长希望让孩子短暂放松但又不愿其过度沉迷游戏的场景,有助于平衡孩子的游戏与休息时间。
未成年人模式:
游戏平台需提供未成年人模式,在该模式下对使用时段、时长、功能和内容等方面进行限制。
未成年人模式应便于家长管理和监护,确保未成年人在使用游戏服务时受到适当的保护。
三、游戏厂商实施防沉迷措施的挑战与应对
挑战:
部分未成年人可能通过冒用家长身份或使用成年人账号绕过防沉迷监管。
家长对防沉迷措施的认知度和配合度可能影响措施的有效执行。
应对:
游戏厂商需加强技术防护手段,如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性和安全性,防止未成年人绕过监管。
游戏厂商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提高家长对防沉迷措施的认知度和配合度。例如,通过提供详细的防沉迷指南、举办家长培训班等方式,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防沉迷措施。
游戏厂商如何应对未成年人绕过监管?
一、技术升级:人脸识别与生物识别技术强化身份核验
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
腾讯率先在行业内引入人脸识别技术,针对疑似未成年用户进行验证。该技术不仅应用于游戏登录环节,还扩展至支付环节,拒绝验证或验证信息与公安实名信息不符的用户将被纳入防沉迷系统。
网易游戏也积极探索人脸识别技术,为旗下热门产品添加人脸识别验证功能,主动将保护行动前置,筑牢防范网络风险的屏障。
生物识别技术提升准确性:
除了人脸识别,游戏厂商还在探索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声纹识别等,以进一步提升身份核验的准确性。
二、家长协同管控:推出家长监护工具与平台
家长监护工具:
腾讯推出“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协助家长对未成年子女的游戏行为进行引导。该平台提供定制化的时间管理、消费管理、一键禁玩等基础功能,帮助家长全方位管理孩子的游戏行为。
网易游戏也提供类似的家长监护工具,允许家长设置孩子的游戏时长、消费限额等,确保孩子在家长的监护下合理游戏。
家长服务助手:
腾讯成长守护平台还提供家长服务助手,为家长提供在线视频服务及一对一问题解答,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监护工具。
三、黑灰产打击:专项行动与联合执法
专项行动打击租号买号:
游戏厂商积极开展专项行动,打击向未成年人提供租号、买号业务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使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还滋生了围绕游戏账号交易的黑灰产业。
腾讯和网易等公司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识别并下架违规商品,打击违规售卖实名账号的工作室。
联合执法部门打击黑产:
游戏厂商携手执法部门,严厉打击违规售卖实名账号的工作室和黑灰产团队。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净化网络环境,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四、柔性工具创新:满足家长个性化管控需求
“AI自助+人工视频”一站式服务:
腾讯成长守护平台在行业内首创“AI自助+人工视频”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为家长提供在线视频服务及一对一问题解答,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监护工具。
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家长使用监护工具的便捷性,还增强了家长与游戏厂商之间的沟通与互动。
定制化管控方案:
游戏厂商根据家长的需求和孩子的游戏行为,提供定制化的管控方案。例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不同的游戏时长和消费限额,确保孩子在合理的范围内游戏。
五、社会共治: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作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游戏厂商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网络权益的社会责任。通过技术升级、家长协同管控、黑灰产打击等措施,游戏厂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家庭发挥监护作用: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道防线。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和教育,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网络,避免沉迷游戏。同时,家长也应以身作则,减少对手机、网络的依赖,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社会提供支持与帮助:
社会各界应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例如,学校可以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社区可以组织亲子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减少孩子对网络的依赖。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