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试点“静音车厢”,语音外放最高罚500元
一、政策背景与目的
背景:高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乘客在旅途中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大声喧哗等行为,常干扰他人休息或工作,引发矛盾。为提升乘车体验,铁路部门推出“静音车厢”,旨在为需要安静环境的旅客(如打工人、备考族)提供专属空间。
目的:通过设定规则,减少车厢内噪音,营造舒适、安静的乘车环境,促进文明出行。
二、政策内容与执行
静音车厢设置:
位置:通常设在每趟列车的特定车厢(如3号车厢),为二等座车。
购票方式:旅客通过铁路12306网站、手机APP、自动售票机等渠道购买指定车次车票时,可自愿选择购买“静音车厢”车票。
静音约定:
保持安静:在“静音车厢”内,旅客需自觉降低音量,避免大声说话或喧哗。
电子设备使用: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需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
手机状态: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减少铃声干扰。
接打电话:在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时,需离开“静音车厢”,到车厢连接处或其他指定区域进行。
儿童照看:携儿童出行的旅客需照看好孩子,避免孩子喧哗或跑动。
违规处理:
智能监测:部分列车通过智能座椅传感器监测噪音水平,若检测到违规行为(如外放短视频、接电话不去连接处)持续超2分钟,系统将触发提醒。
提醒与处罚:乘务员会首次进行口头提醒;若三次提醒无效,列车长将根据情况采取罚款(罚款金额为票价差额的50%)或强制转移至其他车厢的措施。
实例:太原回郑州列车上,曾有外放短视频者被当场罚款;接电话未去连接处者遭全车厢扫码举报,乘务员呼叫乘警处理。
三、政策效果与争议
效果:
提升体验:对于需要安静环境的旅客而言,“静音车厢”提供了相对舒适的空间,减少了噪音干扰。
促进文明:通过设定规则和处罚措施,引导旅客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促进文明出行。
争议:
罚款标准:有观点认为,罚款金额(票价差额的50%)可能不足以形成有效威慑,尤其对于短途旅客而言,罚款金额可能较低。但需注意,政策中并未提及“最高罚500元”的标准,实际执行中罚款金额与票价差额相关。
执行难度:在实际操作中,乘务员需平衡提醒与处罚的尺度,避免引发旅客不满或冲突。同时,智能监测系统的准确性也需进一步提升。
旅客适应性:部分旅客可能对“静音车厢”的规则不熟悉或不适应,导致违规行为频发。因此,铁路部门需加强宣传和引导工作。
京沪高铁“静音车厢”实施细则
一、车厢设置与购票方式
车厢位置:静音车厢通常设在每趟列车的3号车厢,为二等座车。
购票渠道:旅客可通过铁路12306网站、手机APP、自动售票机等渠道购买京沪高铁指定车次车票。
购票选项:在购票时,旅客可勾选“请优先为我分配静音车厢席位”选项,系统将在有余票的情况下自动分配静音车厢车票。
标识提示:设置静音车厢的车次在车票页面上会有“静”字作为明显提示。
二、静音约定与行为规范
保持安静:在静音车厢内,旅客需自觉保持安静,避免大声说话或喧哗。
电子设备使用:使用各类电子设备时,需佩戴耳机或关闭音源外放功能,不得外放声音干扰他人。
手机状态:将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状态,减少铃声干扰。
接打电话:在接打电话或相互交谈时,需离开静音车厢,到车厢连接处或其他指定区域进行。
儿童照看:携儿童出行的旅客需照看好孩子,避免孩子喧哗或跑动,影响他人休息。
三、服务措施与配套设施
语音播报调整:静音车厢内的语音播报音量调整为正常音量的30%至40%,减少噪音干扰。
到站提醒服务:乘务员会掌握每名旅客的到站信息,为每位旅客提供“一对一”到站提醒服务。
静音商品提供:列车上为旅客准备了眼罩、耳机、止鼾器等“静音”商品,满足旅客需求。
智能监测系统:部分列车通过智能座椅传感器监测噪音水平,若检测到违规行为持续超2分钟,系统将触发提醒。
四、违规处理与执行机制
提醒与处罚:乘务员会首次进行口头提醒;若三次提醒无效,列车长将根据情况采取罚款(罚款金额为票价差额的50%)或强制转移至其他车厢的措施。
乘客自治:旅客可通过扫描座椅二维码反馈噪音问题,多人扫码提醒形成威慑力。
特殊情况处理:对于打鼾超标(邻座上传音频)的旅客,将遭分贝仪测试提醒;遇行为不受控儿童,家长有15分钟安抚时间,超时需转移。
五、试点车次与范围
试点线路:京沪高铁、成渝高铁等部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
具体车次:如京沪高铁的G1、G2、G3、G4、G5、G6、G9、G12、G13、G16、G17、G22次等。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