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暴死之谜:烛影斧声中,赵匡胤究竟死于谁手?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时间与地点‌: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深夜,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在万岁殿暴毙。

事件描述‌:据北宋文莹和尚在《续湘山野录》中的描述,赵匡胤当夜召其弟赵光义饮酒。兄弟二人在屋里对饮,太监宫女全都退去。有人从远处看到烛光照的人影在晃动,能看出赵光义有时离开了座位,好像是在躲避太祖的劝酒。兄弟二人喝完酒已经是三更天,外面的雪已经积得很厚。这时只见二人走出室外,太祖一边拿着玉斧戳地,一边看着赵光义说:“好做(意为‘好好做’。一说意为‘干得好’),好做。”之后太祖就回去睡觉了,而且鼾声如雷。赵光义则被留在宫中住下。第二天,宫里人就发现太祖已经驾崩了。

d25f13bc19c43b614173b142d61f2759.jpeg

争议焦点与证据分析

赵光义的嫌疑‌:

作案动机‌:赵光义是赵匡胤暴毙的最大受益者,他随后即位为帝,史称宋太宗。如果赵匡胤有意传位给儿子,那么赵光义便存在弑君夺位的动机。

作案时间‌:有说法称赵光义当夜留宿宫中,从而有了作案时间。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明确记载,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

历史先例‌:赵光义后来毒死了南唐国主李煜、吴越国国君钱俶、后蜀皇帝孟昶等投降的君主,这被一些人视为其有弑君倾向的证据。

其他可能性‌:

自然死亡‌:有学者认为赵匡胤可能是自然死亡,如死于疾病或家族遗传病狂躁症引发的脑溢血。

“金匮之盟”‌:宋太宗为了显示其即位的合法性,抛出了其母杜太后遗命的说法,即所谓的“金匮之盟”。该盟约称宋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四弟赵匡美,最后由赵光美传回赵德昭(宋太祖长子)。但这一盟约的真实性和具体内容存在争议。

史学界的观点与争议

正史记载‌:《宋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等史料,甚至文人笔记《宋论》中都没有怀疑过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且并不认为是宋太宗杀兄夺位。

野史与传说‌:“烛影斧声”虽然出自于李寿的《续资治通鉴长篇》,即最早出现于南宋孝宗之后,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200多年,但他并未认定宋太宗杀了赵匡胤。将“烛影斧声”作为赵光义谋杀赵匡胤证据,最早出自于明朝末年,距离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600多年。

现代史学界的观点‌:现代史学界对于赵匡胤之死存在多种观点,包括赵光义谋杀说、自然死亡说、家族遗传病说等。但无论哪种观点,都缺乏确凿的证据来支持。


赵匡胤之死:死前殿内现“烛影斧声”,留两字遗言,死后尸体发绿

一、赵匡胤之死与“烛影斧声”事件概述

事件背景‌:宋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壬午夜,大病之中的宋太祖赵匡胤召晋王赵光义入宫,摒弃左右之后秘密议事。期间,有人遥见烛光下的赵光义时而离席,有逊避之状,又听见太祖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好做”(一说“好为之”)。当夜,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宋皇后派王继恩前去请秦王赵德芳前来,但王继恩却请来了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状,吃惊之下连忙对赵光义请求道:“我母子性命,全托付给官家了”(宋朝称皇帝为“官家”)。后晋王光义继位,史称太宗,改元太平兴国。

争议焦点‌:此事件源于李寿将“烛影斧声”引入《续资治通鉴长篇》引起,目前仍然存在较大争议,始终没有定论。争议的焦点在于赵光义是否为谋杀赵匡胤的凶手,以及“金匮之盟”是否存在。

二、赵光义是否为谋杀赵匡胤的凶手

作案动机‌:如果“金匮之盟”不存在,那么赵光义才存在弑君夺位的动机。但“金匮之盟”的可能性极大,该盟约称宋太祖百年之后由其弟赵光义继位,再由赵光义传给四弟赵匡美,最后由赵光美传回赵德昭(宋太祖长子)。由于当时北宋尚未统一天下,且赵匡胤两个儿子赵德昭(10岁)和赵德芳(2岁)年纪尚幼,为了防止后周“主少国疑”的历史教训再度上演,因而立下“金匮之盟”的可能性极大。

作案时间‌:关于赵光义是否留宿宫中,存在不同说法。北宋仁宗时期僧人文莹在《续湘山野录》中写道,“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夜是留宿在宫中的,如此一来自然便有了作案时间。而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明确记载,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而是宋皇后在得知赵匡胤去世之后,要王继恩召赵德芳入宫时,王继恩这才通知赵光义入宫,且在得知赵匡胤驾崩的消息后,赵光义的表现是“王大惊,犹豫不敢行”。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么可以证明赵光义当时并不在宫中,如此一来自然便没有作案时间。

其他证据‌:有学者认为赵匡胤死于暴病,有学者认为赵匡胤被其弟弟暗算身亡,但均缺乏确凿证据。例如,有传闻说赵匡胤的尸体发绿,很显然是中毒而死。但是,倘若是赵光义将其毒死,理由也不够充分。因为当晚是赵匡胤突然把赵光义叫来一起商量事情的,赵光义作为客人,也无法提前准备好有毒的酒,而且他独自一人也不敢冒这个险。

三、赵匡胤尸体发绿的说法缺乏可靠依据

传闻内容‌:有传闻称赵匡胤的尸体发绿,很显然是中毒而死。但这一说法缺乏确凿的历史证据支持。

科学分析‌:从现代毒理学角度来看,尸体发绿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腐败过程、环境因素等,并不能直接作为中毒的证据。

四、赵匡胤两字遗言“好为之”的解释存在分歧

遗言内容‌:据《宋史纪事本末》记载,赵匡胤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好为之”。

解释分歧‌:认为赵匡胤死于疾病,并将皇位传承给赵光义的人将这句话解释为好好为之,意思是让赵光义好好干,接替自己的位置做个好皇帝。认为赵匡胤被谋杀的人将这句话解释为赵匡胤临死前大声呵斥:做的好啊!意为赵匡胤死前对赵光义的手段和野心发自内心的震怒和震惊。但由于当时无人在场,事情的经过也缺乏准确的资料记载,所以“好为之”未免有点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