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新生需用方言自我介绍,课堂变“方言大会”
一、活动背景与目的
中国传媒大学作为文化传播的前沿阵地,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本次“方言大会”旨在通过新生方言自我介绍,打破传统破冰形式,以乡音拉近距离,同时增强学生对语言多样性的认知,激发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活动设计
1. 基础环节:方言自画像
内容要求:每人1分钟,用方言介绍姓名、家乡、特长,并搭配一句方言俗语或童谣(如东北话“稀罕你”、粤语“食咗饭未”)。
创意加分:鼓励结合肢体动作(如闽南“拍胸舞”)、道具(如陕西剪纸)或模仿家乡名人(如四川同学模仿诸葛亮)。
2. 互动环节:方言挑战赛
“猜猜我是谁”:随机播放匿名方言片段,观众猜地名(如温州话“吃馄饨”发音“吃昏汤”)。
“方言传声筒”:分组传递方言句子,最后一人用普通话还原,笑料百出中感受方言差异。
3. 文化延展:方言故事会
邀请来自方言区的学长分享方言在媒体中的应用案例(如粤语配音电影、河南话短视频博主),链接专业与民俗。
三、执行细节
时间:新生入学第一周班会课,时长60分钟。
道具支持:提供方言拼音对照表(如长沙话“嬲塞”意为厉害),减轻非母语者压力。
评分机制:由班委评选“最魔性发音奖”“文化传承之星”,奖品为方言文创(如“塑料普通话”徽章)。
四、预期效果
通过轻松的形式,既完成新生破冰,又构建“方言保护”的集体意识,后续可延伸至方言广播剧创作、方言纪录片拍摄等课程实践。
方言故事会案例库设计(新增部分)
一、经典媒体案例
影视配音类
台词对比:普通话“站着挣钱”vs粤语“企定定揾食”,分析方言对喜剧节奏的强化效果
延伸讨论:方言电影如何平衡地域特色与全国传播(可播放3分钟片段)
案例:粤语版《让子弹飞》
短视频创作类
数据:单条方言喊话视频播放量破5000万
技巧拆解:用“嘹咋咧”等方言叹词建立记忆点
案例:抖音博主“陕西老乔”(关中方言美食账号)
二、校友实践案例
广播剧《姑苏琐事》(中传2018级音频工程专业作品)
技术亮点:吴语软糯感通过EQ提升中高频实现
文化细节:苏州评弹转场音效设计
方言保护微纪录片(2023届毕业作品)
记录对象:浙江丽水畲族方言传承人
拍摄手法:方言童谣与现代化生活的蒙太奇剪辑
三、互动模拟案例
即兴配音工作坊
提供《武林外传》无声片段,学生用各自方言为佟湘玉配音
对比陕西原版与东北/粤语改编版的幽默差异
方言新闻播报
用方言改写央视民生新闻稿(如山东话播报“大葱价格上涨”)
分析语调节奏对新闻严肃性的影响
四、教学衔接建议
与《语言与社会》课程联动,邀请语言学教授点评案例中的音韵特征
设置“方言基因库”数字档案,优秀作品存入学校融媒体资源中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