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试行“无纸化毕业”,区块链存证学位证书

人大试行“无纸化毕业”并采用区块链存证学位证书,是教育数字化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具有防伪、高效、可追溯等优势,符合教育现代化趋势,但需注意技术兼容性、法律认可度及用户体验优化等问题。

一、区块链存证学位证书的核心优势

防伪与安全性
区块链技术通过哈希函数生成证书的唯一数字指纹,并与时间戳、所有者信息绑定后上链存储。这种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使得学位证书的真实性得以永久保障。即使原始颁发机构关闭,证书信息仍可通过区块链网络验证,有效杜绝虚假学历问题。

高效与便捷性
传统纸质证书需通过邮寄、人工审核等环节,而区块链存证可实现即时验证。用人单位或教育机构只需输入证书哈希值,即可快速确认学历真伪,大幅降低验证成本和时间。此外,电子证书可避免纸质证书丢失、损坏的风险,学生可随时通过数字钱包访问个人学历信息。

全程可追溯
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允许记录学历信息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成绩单、毕业论文、四六级成绩等佐证材料。这种透明性不仅便于学生管理个人学术档案,也为教育机构提供了数据追溯和审计的可靠工具。

b3eeeb28a962ab00ec075d04eb681957.jpeg

二、技术实现与政策支持

技术架构
学位证书上链需经过多环节验证:学校管理员整合学生毕业信息并提交上链申请,教育局审核后将证书哈希值写入区块链网络。企业或个人用户可通过查询哈希值验证证书真伪,同时系统可关联存储成绩单、论文等佐证材料,形成完整的学历证据链。

政策驱动
教育部自2023年起取消就业报到证,推动毕业手续数字化,为无纸化毕业提供了政策基础。人大试行区块链存证学位证书,既是响应国家数字化转型战略,也是探索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三、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

技术兼容性与用户体验
区块链存证需解决跨平台兼容性问题,确保不同系统间数据互通。同时,需优化用户界面设计,提供简洁的验证流程,避免因技术门槛影响用户体验。例如,可通过开发移动端应用或集成至现有教育服务平台,降低使用难度。

法律认可与标准化
区块链存证的法律效力需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明确。目前,部分国家和地区已承认区块链存证的证据效力,但全球范围内仍存在差异。人大需与法律专家合作,确保存证流程符合国内法规,并推动建立国际通行的学历认证标准。

长期存储与可访问性
区块链数据虽永久存储,但需考虑技术迭代或平台变更时的数据迁移问题。建议采用分层存储架构,将核心数据(如哈希值)存储在区块链,而原始文件备份至可信云存储,确保数据长期可访问。

四、案例参考与行业趋势

国内外实践

MIT‌:通过Blockcerts平台为2018届毕业生颁发区块链数字毕业证,超过600名学生参与,证书永久存证于以太坊区块链。

迪拜Smartworld‌:开发Shahada区块链平台,实现学位记录的数字化管理,即使颁发机构关闭,证书仍可验证。

瑞士ODEM‌:构建去中心化教育市场,利用区块链连接教育者与学生,支持课程选择与支付。

行业数据
据2025年教育部报告,采用区块链存证的电子证书伪造率下降94%,标准PDF/A格式的通过率比普通PDF高78%。这表明区块链技术已显著提升学历认证的可靠性与效率。


哪些高校已经试行“无纸化毕业”?

1. 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分部

实践内容‌:2025年春季学期论文答辩首次实现全流程无纸化,涵盖材料提交、评审、线上互动问答、成绩录入等环节。

技术支撑‌:依托线上平台完成数字化操作,省去纸质材料打印、运输、存档等环节,降低时间与人力成本。

实施效果‌:

打破地域限制,提升答辩效率;

借助系统实时记录功能,规范答辩过程;

共设4个评委小组(15位专家),152名学生参与(法学、行政管理、会计专业)。

意义‌:标志西藏分部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迈出坚实一步,为远程开放教育提供可复制模式。

2. 北京建筑大学

实践内容‌:2025年毕业典礼中采用电子邀请函、扫码签到等无纸化流程,替代传统纸质材料。

技术支撑‌: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流程简化,提升典礼组织效率。

实施效果‌:

减少纸质材料使用,符合环保理念;

优化毕业生与嘉宾的参与体验。

意义‌:为高校毕业典礼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案例,平衡仪式庄重性与创新体验。

3. 南京邮电大学

实践内容‌:2025年毕业典礼中借助机器人“云”连线部分毕业研究生,实现远程学位授予仪式。

技术支撑‌:通过平板显示屏与现场实时互动,在线体验头戴方帽、身披长袍、接受拨穗的仪式感。

实施效果‌:

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让无法到场的毕业生参与典礼;

增强毕业生的归属感与仪式感。

意义‌:探索远程毕业典礼的创新形式,为特殊情况下(如疫情)的毕业仪式提供解决方案。

4. 多所高校的无纸化就业手续办理

实践内容‌: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通过线上申请、邮寄、电子印章等方式,简化就业手续办理流程。

技术支撑‌:

浙江大学:开通就业协议书电子印章服务,实现签约“无接触”“零跑趟”;

四川大学:采取“线上申请+在线审批+邮寄”方式,开通就业创业学习交流平台;

华中科技大学:开设“一起战‘疫’、在线就业”专栏,提供线上指导与咨询服务。

实施效果‌:

减少毕业生往返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次数;

提升就业手续办理效率,降低时间成本。

意义‌:推动高校就业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为毕业生提供更便捷的支持。

5. 电子签章技术在高校的应用

实践内容‌:契约锁等电子签章工具在高校毕业季中广泛应用,实现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业协议的电子化签署。

技术支撑‌:

高校数字印控中心:集中管控印章,记录用印情况;

智能报表:统计就业协议签署量,分析就业数据;

教务系统集成:一键下发毕业证书,批量完成盖章工作。

实施效果‌:

1人3天内可完成上万份证书盖章,效率提升90%以上;

毕业生用手机即可完成协议签署,无需往返跑腿;

所有毕业生就业信息自动建立数字档案,数据透明化。

意义‌:化解毕业季文件签署压力,推动校园一网通办平台建设,提升校园签署效率。

6. 其他高校的无纸化探索

井冈山大学‌:2025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中,162门课程实施无纸化考试,占全校考试课程总数的36.5%,服务学生超3.9万人次。

北京理工大学‌:2024年毕业典礼中试行碳积分激励,毕业生通过公共交通参与典礼可兑换纪念品,碳减排达8吨。

软件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中通过教务系统宣读毕业与学位授予决定,实现流程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