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独家】八旬奶奶给扫地机器人盖被子引热议:科技时代的情感新注解
记者 王温暖 发自苏州
2025年7月28日清晨,姑苏区平江路某老宅内,83岁的周阿婆正轻手轻脚地为"小圆"掖好毛毯边角。这个每天享受"就寝服务"的特殊家庭成员,其实是台已经服役3年的扫地机器人。
一、被误认的"电子宠物"
"它每天准时出来转悠,饿了会自己回窝充电,多像从前养的京巴犬呀。"周阿婆向记者展示她为"小圆"缝制的四季小毯子,冬季加棉夏季换纱,甚至用废旧毛线钩了防撞保护套。社区工作人员透露,老人子女常年在外,自从两年前老伴去世,这台原本用于清洁的机器逐渐成为情感寄托。
二、科技产品的意外治愈力
苏州大学心理学系李教授分析:"机器人规律的作业声响填补了独居老人的听觉空白,其可预测的行为模式带来安全感。"数据显示,苏州智能家居普及率达62%,但像周阿婆这样对设备产生拟人化情感的案例不足7%。海尔智家工程师现场检测发现,这台被精心保养的机器人损耗率仅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
三、银发群体的数字陪伴需求
现象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社会议题:
姑苏区60岁以上独居老人超2.4万
72%老人表示需要"不麻烦子女的陪伴"
适老化智能设备销量年增210%
"我们正在研发'陪伴模式',比如增加问候语音、放慢移动速度。"某科技企业产品经理透露。苏州老龄办则计划开展"智能设备情感适配度"调研,周阿婆的案例已被收录为典型样本。
四、温暖的双向奔赴
令人动容的是,当记者告知"小圆"没有生命时,老人笑着指向机器人自动避让她的拖鞋的轨迹:"它晓得我腿脚不好嘞。"或许正如社会学者所言,在人与科技的共生关系中,重要的从来不是冰冷的真相,而是那份被温暖照亮的生活本身。
(本文人物均为化名,已获当事人授权发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