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开幕:数字贸易与低碳技术成焦点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于9月10日在北京开幕,数字贸易与低碳技术成为核心焦点。本届服贸会以“数智领航,服贸焕新”为主题,顺应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趋势,集中展示了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创新成果,重点聚焦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智慧物流等前沿领域,凸显了数字技术与低碳发展对服务贸易的深刻影响。
数字贸易:技术赋能,场景创新
前沿技术集中亮相
服贸会现场,数字技术成为贯穿各专题展的核心元素。例如:
AI教育创新:教育服务专题展推出“京小健”(学生身心健康个性化发展模型)和“京小壮”(集课间运动、安全、环境监测于一体的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展示AI技术如何深度融入教育场景。
文旅数字体验:文旅服务专题展通过3A级画质VR大空间体验《梦回圆明园》,利用全球领先的大空间追踪技术(LBSS)1:1复刻历史古迹,让观众沉浸式感受虚拟与现实交融的游园体验。
健康卫生智能化:健康卫生服务专题展设置“智疗云枢前瞻矩阵”,展示眼底慢病智能体等创新产品,通过一张眼底照片即可发现全身慢病问题,1分钟生成体检报告。
企业参与规模创新高
本届服贸会吸引近2000家企业线下参展,包括近500家世界500强和国际行业龙头企业,覆盖26个服务贸易前三十强国家和地区。数字服务贸易领域的企业占比显著,例如湖北展区超半数参展企业聚焦数字服务,展示“绿色低碳建筑管理平台”“传神素问中医大模型”等成果,体现数字技术对建筑、医疗等行业的深度改造。
低碳技术: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
环境服务专题展升级
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以“绿色能源”“碳中和技术”“循环经济”“生态矿山”四大板块组织展区,强化与先进国家在技术、管理领域的交流合作。例如:
碳账本应用:观众可通过输入手机号查询个人生活减碳量,直观感受低碳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超级液冷充电桩:展示10分钟为新能源车充电90%的技术,推动绿色交通发展。
政策与产业协同推进
服贸会通过“一带一路绿色伙伴关系”及国家对外援助与投资项目,加强在法律法规和环境技术标准领域的合作,支持环保企业“走出去”。例如,凌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展示其从污水处理工程总承包向节能环保产品理念转型的成果,体现低碳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作用。
服贸会亮点:规模扩大,体验升级
展览规模与国际化程度提升
本届服贸会由以往的“一会两址”调整为“一会一址”,首次集中在首钢园举办,展览展示面积超10万平方米。澳大利亚首次担任主宾国,组建近60家企业机构的展团;安徽省担任主宾省,展馆汇聚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20余家领军企业。
科技赋能参会体验
服贸会推出“北京方案推介官”数字人解说、生物医药AI研发全流程演示等场景,向导机器人提供引导解说,咖啡、冰淇淋机器人现场制作美食,足球竞技机器人进行赛事表演。观众还可通过“AI尚首钢园”小程序查询场馆、停车、餐饮等信息,实现“一站式”智慧参会。
行业影响:引领服务贸易新趋势
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聚焦数智化
峰会强调服务贸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对全球经济的重要意义。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占全球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约13.4%,成为拉动服务贸易出口的关键力量。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在全球排名第七,保持顺差状态,显示数字技术对服务贸易的赋能效应。
区域合作与文化自信彰显
全国31个省区市及5个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参展,其中京津冀联合参展突出科技感、场景化,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展示数字贸易高地成就,四川、宁夏、西藏等省份将文化底蕴转化为服务贸易优势,传递独特文化魅力。
低碳技术如何推动绿色转型?
一、能源结构转型:从化石能源到清洁能源
可再生能源技术突破
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成本持续下降,效率提升。例如:
光伏发电:中国光伏产业全球领先,2023年新增装机占全球40%以上,度电成本较10年前下降超80%。
海上风电:欧洲通过浮式风电技术突破深海限制,单台机组容量达15MW以上,推动能源生产向海洋延伸。
能源存储与智能电网
储能技术:锂离子电池成本下降推动“风光+储能”模式普及,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
智能电网:通过物联网和AI优化电力调度,实现分布式能源(如屋顶光伏)与大电网的协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案例:德国通过“能源转型2.0”计划,2023年可再生能源占比达46%,计划2030年升至80%,彻底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二、工业低碳化:从高耗能到绿色制造
能效提升技术
数字化改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如中国“根云平台”)实时监控设备能耗,优化生产流程,钢铁行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
余热回收:化工企业利用余热发电,减少煤炭消耗,如万华化学通过热泵技术年节煤10万吨。
低碳工艺创新
氢能炼钢:瑞典HYBRIT项目用绿氢替代焦炭炼钢,碳排放降90%,预计2026年商业化。
生物基材料:以玉米淀粉替代石油生产塑料,减少60%碳排放,科思创等企业已实现规模化生产。
循环经济模式
资源再生:废旧金属回收率提升至90%以上,如中国格林美每年处理电子废弃物超500万吨。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汽车企业设计可拆卸电池,延长零部件寿命,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三、交通领域变革:从燃油车到绿色出行
新能源汽车普及
电池技术:固态电池量产在即,续航突破1000公里,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
充电网络:中国建成全球最大充电基础设施,车桩比达2.4:1,覆盖所有县级行政区。
智能交通系统
共享出行:滴滴平台通过拼车算法减少空驶率,每单平均减排0.3kg CO₂。
自动驾驶:Waymo无人车在凤凰城运营,通过优化路线降低15%能耗。
绿色物流
电动重卡:特斯拉Semi卡车续航达800公里,每公里能耗成本较柴油车低30%。
无人机配送:京东在农村地区使用无人机送货,减少燃油消耗和道路拥堵。
四、建筑领域革新:从高能耗到零碳建筑
被动式设计
超低能耗建筑:德国被动房标准(Passivhaus)通过高效保温和热回收系统,能耗较传统建筑降90%。
自然通风与采光:新加坡“滨海盛景”项目利用风洞模拟优化建筑形态,减少空调使用。
智能建筑管理系统
AI调控:江森自控MetaSys系统实时监测室内环境,自动调节照明、空调,节能30%。
光伏一体化:特斯拉Solar Roof将光伏板与屋顶瓦片结合,满足家庭50%用电需求。
碳捕集与利用
直接空气捕集(DAC):瑞士Climeworks工厂每年从空气中捕集4000吨CO₂,转化为燃料或封存。
混凝土碳化:加拿大CarbonCure技术将CO₂注入混凝土,增强强度同时减少碳排放。
五、农业与土地利用:从传统耕作到碳汇农业
精准农业
卫星遥感:John Deere的智能农机通过GPS和传感器精准施肥,减少30%化肥使用。
垂直农场:新加坡Sustaire农场利用LED和循环水系统,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农田的10倍,节水95%。
生态修复与碳汇
红树林保护:印度尼西亚通过修复红树林,每年吸收400万吨CO₂,同时保护海岸线。
土壤固碳:美国“4 per 1000”倡议推广免耕农业,土壤有机碳含量年均增加0.4%。
六、政策与市场机制:从激励到约束
碳定价体系
碳交易市场:中国全国碳市场覆盖电力行业,2023年成交额超100亿元,推动企业减排。
碳税:芬兰对化石燃料征收碳税,使汽油价格每升上涨0.2欧元,倒逼交通领域转型。
绿色金融支持
绿色债券: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占比超30%,资金流向可再生能源、低碳交通等领域。
ESG投资:全球ESG资产管理规模达35万亿美元,投资者优先选择低碳企业。
七、社会行为转变:从消费到生活方式
低碳消费选择
碳标签制度:英国超市为产品标注碳足迹,引导消费者选择低碳食品(如本地蔬菜碳排放比进口低80%)。
二手经济:中国闲鱼平台年交易额超5000亿元,减少新品生产带来的碳排放。
公众参与机制
个人碳账户:中国“蚂蚁森林”用户超6亿,通过低碳行为积累能量,种植真树3亿棵。
气候教育:芬兰将气候变化纳入中小学课程,培养下一代低碳意识。
挑战与未来方向
技术成本与公平性:低碳技术初期投资高,需通过政策补贴和规模效应降低成本,避免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
系统集成与协同: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需打破壁垒,实现跨行业低碳解决方案(如“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
创新生态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需加强合作,推动颠覆性技术(如核聚变、人工光合作用)商业化。
低碳技术正通过“技术突破-产业应用-政策引导-社会参与”的闭环,推动全球向净零排放目标迈进。其成功不仅依赖技术创新,更需全球协作与行为模式的深刻变革。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