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计划启动

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计划已通过系列论坛和项目推进,在脑科学研究、诊疗技术及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一、计划背景与目标

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计划依托粤港澳高校联盟及粤港澳高校精神与神经疾病联盟等平台,旨在通过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深度融合,推动脑科学前沿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该计划聚焦脑科学基础研究、脑疾病诊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致力于提升我国脑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85760d8f3fd96a0a41d0516a9ed88a69.jpeg

二、主要进展与成果

论坛与学术交流‌:

中山大学已连续举办多届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高峰论坛,汇聚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脑科学领域的前沿进展与未来发展方向。

论坛设置了多个平行论坛和研讨专场,涵盖了神经再生、孤独症谱系障碍、脑血管病、神经免疫、脑机接口等多个领域,促进了学术交流与合作。

科研项目与成果‌:

中山大学牵头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如“老年意识/认知障碍评估预警与多物理因子协同刺激干预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新型树枝状类脂分子核酸靶向递送系统研究”等,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中山大学脑病团队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自闭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荧惑”、慢性鼻窦炎人工智能病理诊断系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部分成果已在临床验证中展现出良好效果。

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中山大学成立了神经调控中心、吞咽障碍医学中心等多学科中心,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先进的平台支持。

通过举办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中山大学促进了脑科学领域的人才培养与交流,提升了我国脑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三、未来展望

中山大学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计划将继续立足大湾区,秉持开放、创新、合作理念,整合力量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脑科学前沿创新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未来,该计划有望在脑疾病诊疗、脑机接口技术、神经免疫与健康长寿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脑科学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脑病团队有哪些重要突破?

一、白质脑病研究

揭示ClC-2致髓鞘病变机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脑病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Molecular Psychiatry》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ClC-2在少突胶质细胞发育及髓鞘修复中的作用,及其致髓鞘病变的具体作用机制。该研究为CC2L及其他类似的白质脑病的机制研究和靶向干预治疗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脑血管病研究

慢性应激加剧脑淀粉样血管病‌:陆正齐教授/蔡蔚副研究员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焦虑情绪加剧中性粒细胞发生NETosis并促进CAA的病情进展。该研究开拓了负性情绪加剧的神经炎症在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思路,为研发针对CAA的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巨噬细胞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神经血管及免疫团队在Brain & Brain PET年会上展示了多项研究成果,包括巨噬细胞通过细胞吞噬作用在脑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功能,以及巨噬细胞胞外网捕参与多发性硬化起病过程等。这些研究为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隐球菌病研究

隐球菌抗原侧流层析检测法‌:脑病团队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在国际知名期刊《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上发表研究论文,证实隐球菌抗原侧流层析检测法(CrAg LFA)可作为HIV阴性人群隐球菌病的一线快速诊断工具。该研究为HIV阴性隐球菌脑膜炎的快速诊断提供了新的依据。

四、自身免疫性脑炎研究

揭示血脑屏障破坏新机制‌:脑病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了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中血脑屏障(BBB)破坏的新机制。该研究发现抗NMDAR脑炎患者的BBB破坏程度与单核细胞数量成正比,并通过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患者外周单核细胞中的IRF7基因表达显著升高。这一发现为理解抗NMDAR脑炎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可能为开发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

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研究‌:神经免疫团队在神经病学旗舰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上发表研究论文,发现自身免疫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病(GFAP-A)发病易感性相关的基因:HLA-A3303和HLA-DBP10501。该研究首次揭示HLA等遗传因素在GFAP-A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精准治疗GFAP-A提供新思路。

五、多发性硬化研究

解析多发性硬化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邱伟/汤常永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ell Reports》上发表研究论文,解析了多发性硬化(MS)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该研究发现MS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CHI3L1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并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评分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这一发现为改善MS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

特立氟胺IV期临床药物试验‌:邱伟教授牵头的一项特立氟胺治疗复发型MS(RMS)的Ⅳ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国人特立氟胺疗效与安全性不受基因多态性影响。该研究结果证实每日一次口服特立氟胺14mg,在具有ABCG2遗传多态性的突变型组和没有遗传多态性的野生型组中具有类似的全身暴露,且安全性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