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极地科考队发现新型微生物种群

吉林大学极地科考队虽未直接发现新型微生物种群,但通过极地钻探技术为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关键样本,其团队在极地科学与工程领域取得多项技术突破,间接支持了微生物种群的发现与研究‌。 

一、极地钻探技术与装备研发

技术突破‌:吉林大学极地科学与工程研究团队在极地钻探技术与装备研发领域取得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他们国际范围内创新性地研制出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采样与观测系统、极地大深度冰盖快速钻探装备等重大极地钻探技术装备,填补了我国在极地冰盖大深度钻探技术领域的空白。

应用实例‌:在南极科考过程中,吉林大学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对冰下的基岩进行钻探,成功钻穿了545米的冰盖,获取了近半米的冰下基岩样品。这些样品对未来南极冰川运动、冰下地质环境、冰下地质构造及地质活动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ba8fce9e9a3f7461c324151d8981e0e6.jpg

二、极地微生物研究支持

样本获取‌:通过极地钻探技术,吉林大学团队为极地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样本。这些样本可能包含新型微生物种群,为后续的微生物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国际合作‌:吉林大学团队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共同开展极地微生物研究。这种国际合作有助于共享资源、交流经验,推动极地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极地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间接贡献

技术推动‌:吉林大学团队在极地钻探技术与装备研发领域的突破,为极地微生物研究提供了更先进、更高效的样本获取手段。这有助于推动极地微生物研究的深入发展,发现更多新型微生物种群。

学术交流‌:吉林大学团队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与同行分享极地钻探技术和微生物研究的最新成果。这种学术交流有助于推动极地微生物研究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极地钻探技术如何支持微生物研究?

一、获取原始样本:突破地理与生态隔离

极地地区(如南极冰盖、北极冻土)因长期与外界隔绝,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其中微生物资源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新颖性。极地钻探技术通过以下方式获取原始样本:

冰下湖钻探‌:南极冰下湖(如沃斯托克湖)被数千米厚的冰盖覆盖,与外界完全隔离。钻探技术可穿透冰盖,获取未受污染的湖水样本,揭示冰下微生物的生存策略。例如,俄罗斯在南极冰下湖钻探中采用热熔钻探技术,避免了化学污染,但需警惕微震波对生态的扰动。

深冰芯钻探‌:通过钻取冰芯,可获取封存数万年甚至百万年的微生物DNA片段。2021年,中国科考队在东南极冰芯中发现存活800万年的DNA片段,直接挑战了“生命存活时间上限”的传统理论,为研究地球早期生命提供了线索。

冻土与沉积物钻探‌:北极冻土和南极沉积物中封存了大量微生物。钻探技术可获取这些样本,揭示微生物在极端环境(如低温、干燥、寡营养)下的适应机制。例如,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通过钻探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发现8个潜在新种,丰富了极地微生物多样性认知。

二、突破极端环境限制:技术适配微生物生存条件

极地微生物需适应极端环境(如低温、高压、强辐射),钻探技术需满足以下要求:

无污染钻探‌:极地生态系统脆弱,钻探过程需避免引入外界微生物。例如,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采用“无接触采样”技术,通过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远程分析冰芯成分,减少人为干扰。

低温钻探装备‌:极地低温对钻探设备提出挑战。吉林大学研发的极地深冰下基岩无钻杆取芯钻探装备、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采样与观测系统等,可在低温环境下稳定工作,确保样本完整性。

样本保存与运输‌:钻探获取的样本需快速保存以防止微生物活性丧失。例如,湖南吉美生物开发的“冰芯微生物快速鉴定平台”,通过纳米孔测序技术将培养鉴定过程缩短至72小时,并应用于青藏高原冰川微生物追踪。

三、推动微生物分类学研究:发现新物种与基因资源

极地钻探技术获取的样本为微生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推动新物种发现和基因资源挖掘:

新物种鉴定‌: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通过深度测序与大数据分析,从南极样本中鉴别并命名了6个细菌新属和7个新种,极大丰富了极地微生物多样性认知。

基因组数据挖掘‌:极地微生物基因组含有大量与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如萜类化合物、聚酮类)相关的生物合成基因簇(BGC)。例如,南极土壤链霉菌21So2-11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BGC与公共数据库中极地来源链霉菌的BGC序列具有相似性,提示极地微生物是获取新型次级代谢物的重要来源。

国际标准建立‌: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突破,推动了极地微生物分类学国际标准的建立。例如,6个新属的发现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列。

四、支撑生物技术应用: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

极地微生物资源在生物制药、化妆品、工业酶开发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钻探技术为这些应用提供了样本支持:

抗生素研发‌:极地放线菌属(如新发现的放线菌属)可能含有新型抗生素合成基因簇。中国科学家计划开展抗生素合成基因簇的挖掘,以应对全球耐药菌挑战。

极端环境修复‌:极地耐冷细菌(如半岛假单胞菌、斯瓦尔巴德假单胞菌)在低温环境污染物降解(如烷烃降解、含氮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潜力,可用于极端环境修复。

生物活性物质开发‌:极地微生物合成的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如依克多因、环状脂肽)在化妆品和工业酶领域具有应用前景。例如,南极土壤链霉菌21So2-11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可能合成多种生物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