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智慧城市交通系统落地雄安新区
同济大学智慧城市交通系统已在雄安新区落地,通过多项规划研究与项目实施,深度参与新区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果。
一、规划研究:奠定交通系统顶层设计基础
同济大学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主持或参与了20余项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其中多项涉及交通系统顶层设计。例如:
《雄安新区起步区启动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念规划》
该规划统筹地下交通网络与城市功能布局,为雄安新区构建了高效、集约的立体交通体系,提升了城市空间利用率。
《雄安容东片区服务自动驾驶实施的道路系统规划》
针对雄安新区未来自动驾驶需求,规划了专用车道、智能信号控制等基础设施,为新区智慧交通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指导。
《雄安新区绿色智能交通专项规划》
结合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规划了低碳出行网络、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等,推动交通系统与城市生态的深度融合。
二、项目实施:打造智慧交通示范工程
同济大学通过具体项目实施,将智慧交通技术落地雄安新区:
容东片区智能交通系统建设
容东片区作为雄安新区先行建设区,其道路系统规划由同济大学主导。片区内置入了智能交通感知设备、车路协同系统等,实现了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信号灯智能调控等功能。例如,通过物联网技术,片区道路可自动感知车流密度,动态调整信号灯配时,提升通行效率。
雄安新区数字规划平台建设
同济大学参与建设了雄安新区数字规划平台,该平台集成了交通仿真、大数据分析等功能,为交通系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平台,可模拟不同交通场景下的运行效果,优化道路网络设计。
生态防洪堤智慧交通配套工程
在雄安新区生态防洪堤建设中,同济大学设计了兼具交通功能与景观价值的慢行系统。防洪堤沿线设置了智能照明、环境监测等设备,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管理,提升了交通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三、技术创新:推动交通系统智慧化升级
同济大学在雄安新区智慧交通建设中,引入了多项前沿技术:
车路协同系统
通过路侧单元(RSU)与车载单元(OBU)的实时通信,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的协同控制。例如,在容东片区试点路段,车路协同系统可提前向自动驾驶车辆发送路况信息,优化行驶路线。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利用交通大数据分析,同济大学为雄安新区开发了交通预测模型,可提前预判拥堵趋势并制定疏导方案。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被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事故检测等领域,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
绿色交通技术
在雄安新区规划中,同济大学推广了新能源车辆、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并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公共交通运营。例如,片区内的公交站点设置了电子屏,实时显示车辆到站时间,提升乘客体验。
四、合作模式:构建政产学研协同机制
同济大学与雄安新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政产学研”协同模式推动智慧交通系统落地: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2023年,同济大学与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明确在智慧交通、城市规划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协议签署后,双方成立了联合工作组,定期召开协调会,推进项目实施。
属地化服务机构
同济大学在雄安新区设立了雄安智慧规划设计研究院,提供属地化驻地服务。研究院配备了交通规划、智能技术等领域的专家团队,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产学研合作平台
同济大学联合企业、科研机构,在雄安新区建设了智慧交通实验室,开展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技术的研发与测试。实验室成果直接应用于新区交通系统建设,形成了“研发-测试-应用”的闭环。
雄安新区智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进度如何?
一、顶层设计:规划体系全面构建
专项规划引领
河北省交通运输厅与雄安新区管委会联合印发《雄安新区智能交通专项规划》,明确到2035年新区智能交通体系全面建成、本世纪中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目标。规划提出“建设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打造绿色智慧出行的MaaS体系”“加强智慧管控治理”等核心任务。
交通大脑平台落地
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组织编制完成雄安新区交通大脑顶层设计,明确平台业务需求、功能模块及建设计划。该平台整合路网设备维护监管、交通运行态势监管、交通优化方案制定与交通数据运营四大功能,实现“一屏管设备、一网看交通、一键保畅通、一数供八方”。
二、基础设施建设:数字道路全域覆盖
容东片区率先突破
容东片区153公里数字道路已建成投运,部署多功能信息杆柱、激光雷达、电子卡口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实现全覆盖、全感知数字化。通过云、网、边、端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支撑交通信号动态调控、事件实时感知等功能。
多片区协同推进
启动区、容西、昝岗、雄东等片区同步开展数字道路建设,建成后总里程将超500公里。例如,容东片区已常态化实现乐安街、双文街等主干道早晚高峰绿波通行,车辆以40-50公里/小时行驶时,最多可一次性通过14个绿灯。
智慧灯杆集成应用
容东片区7000余根智慧灯杆集成摄像头、雷达、5G网络等设备,成为道路交通的“耳目”。通过灯杆传回的数据,优化甘棠路早高峰北向南方向信号灯配时,实现绿波车道,平均车速提高35%,停车时长降低31%。
三、场景应用:智慧交通示范落地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
容东北部片区划定为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印发《雄安新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和商业化试点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准许无人驾驶物流车、清扫车、园区观光车在容东片区运营。京雄高速最内侧两车道设为自动驾驶专用车道,部署智能感知与通信设备,支持自动驾驶测试。
MaaS平台服务升级
雄安行MaaS平台整合常规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定制公交、旅游公交等多元服务,覆盖容东、容西、启动区等片区。平台持续迭代功能,研究接入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实现“一码通行”及“公交+慢行”一体化服务。
高速公路智慧化
京雄高速:建设基于大数据的路网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行状态实时监测,路面异常事件检测缩短至30秒以内。
荣乌高速新线:构建全球管控里程最长的高速公路主动管控系统,部署2000余个核心控制单元,事故感知秒级响应,自动生成管控策略。
绿色能源应用:荣乌高速新线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32兆瓦,年均发电量约3700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3.1万吨。
四、技术创新:前沿科技深度融合
数字孪生与车路协同
京雄高速监控大厅通过数字孪生技术1:1还原车路情况,保障自动驾驶测试安全。荣乌高速新线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准全天候通行。
大数据与AI赋能
数字交通仿真平台完成500余条路段、200余个交叉口、30余个模型参数标定,实时仿真交通态势,支撑信号控制动态配时。交通数据运营平台以路侧流量数据和AI识别视频为基础,实现“一数供八方”。
“城市大脑”强化能力
雄安新区以数字孪生城市公共平台为依托,建设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等基础开放平台,以及交通、社区等行业应用中枢平台,通过多维感知数据汇聚融合,提升“城市大脑”的感知、学习、决策能力。
五、协同发展:区域交通一体化加速
对外高速路网完善
京雄高速成为连接北京与雄安的最便捷通道,荣乌高速新线、京德高速等与既有高速构成“四纵三横”路网,提升区域交通连通性。
内部智能系统协同
全域市政道路按数字道路标准建设,与城市内部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安防、智慧停车等设施协同,推动雄安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