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开设"海峡两岸非遗传承"特色课程
一、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融合,强化两岸文化联结
专题教学与技艺传承
“同上一堂非遗课”:由中国民协、福建省文联等主办,厦门大学参与的海峡两岸非遗教学展演活动,开设影雕、石雕、珠绣、布艺、木偶、皮影、漆线雕等专题课程,由两岸非遗传承人现场授课。例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庄陈华与省级传承人庄晏红共同表演布袋木偶戏《大名府》,展现两岸技艺同源。
戏曲与“非遗”工作坊:厦门大学戏剧影视学科开设暑期学校,组织观摩国家级非遗项目梅林戏演出,邀请业界名家讲授生行表演艺术,并现场示范身段和唱段,提升学生对传统戏曲的理解。
传统节日与文化认同
端午文化课堂:以“粽情闽台·舟承文脉”为主题,通过历史溯源、习俗分享、知识竞答等形式,展现闽台端午习俗的同根同源。例如,活动提及石狮蚶江与台湾鹿港的“海上泼水对渡”盛景,强化两岸同胞“一家亲”的情感纽带。
二、研究平台:跨学科协作,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
重点实验室建设
闽台非遗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处理实验室:依托厦门大学人工智能系,聚焦非遗数字化技术、智能生成与交互、文化遗产信息平台等领域。例如,研发“掌中木偶机器人”实现经典剧目自主表演,开发“戏曲唱腔智能合成系统”用AI生成不同风格唱腔。
技术创新与社会价值
3D激光扫描与元宇宙技术:还原福建土楼营建技艺,修复光泽县明清壁画,为文物“备份生命”并留存精准数据。
政策建言与两岸协同:提出共建“闽台非遗基因数据库”,推动木偶戏、歌仔戏联合申遗,研发普通话-闽南语双向翻译模型,助力文化认同与融合发展。
三、两岸协同:实践与交流并重,深化文化融合
实地调研与创作合作
“闽台戏缘”实践队: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走访漳州木偶剧团与厦门歌仔戏剧团,记录两岸戏曲创新实践。例如,台湾布袋戏融入声、光、电技术,创作武侠类戏剧《霹雳金光》,吸引两岸年轻人市场。
歌仔戏《侨批》:由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创排,台湾乐手参与演出,记录闽南先民下南洋的共同记忆,成为两岸戏曲合作的典范。
政策支持与示范区建设
响应国家战略:实验室呼吁设立“非遗数字化专项基金”,落实传承人补助机制,响应《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意见》,打造闽台非遗合作示范区。
四、社会影响:科技赋能与人文传承并行
数字化成果展示
“鼓浪屿数字孪生”项目:通过混合现实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百年建筑的前世今生,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
AI修复技术:修复斑驳褪色的古画,重现瑰丽色彩,为未来研究留存精准数据。
青年参与与文化认同
美育课程进校园: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开设非遗南音课程,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将彩塑、古埙、舞蹈等美育课堂带入中小学,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两岸青年互动:端午文化活动中,台籍学生分享家乡粽子风味,福建学生描述“抓鸭子”水上竞技,展现习俗差异中的共同文化基因。
厦门大学还有哪些类似特色课程?
一、非遗技艺传承类课程
青少年陶埙陶笛非遗传承夏令营
内容:以陶埙、陶笛为核心,结合演奏训练、音乐讲座、大师课、工作坊等形式,系统传授非遗技艺。
特色:由福建省非遗古埙传承人团队授课,学员可与大师同台展演,结业颁发厦门大学证书。
对象:10-16岁中小学生,需具备陶土乐器考级四级及以上证书。
古琴名师研修班
内容:涵盖古琴演奏技法、文化讲座、斫琴体验等,深度融合音乐、美育与当代生活美学。
师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家珍领衔,汇聚多位古琴名家。
成果:结业音乐会于厦大艺术学院音乐厅举办,学员获颁结业证书。
二、美育与通识实践类课程
美育进校园系列
内容:将彩塑、古埙、舞蹈等非遗课程带入中小学,通过工作坊、展演等形式普及传统文化。
案例:厦大艺术学院在福清市中小学开设美育课堂,结合展览、绘画等活动提升青少年艺术素养。
世界艺术博物馆之旅
内容:以西方著名艺术博物馆为线索,通过虚拟游览赏析名作,理解艺术与文化、历史的关联。
特色:教师结合亲身游览经历,引导学生培养艺术鉴赏能力,提升审美素养。
三、跨学科通识类课程
档案记忆与大学文化
内容:解读厦大历史,结合文物修复、拓片制作、策展实践等,沉浸式体验校园文化。
特色:超强名师阵容,学生可亲手参与文物修复,成为展馆讲解员或策展员。
生态之美大讲堂
内容:从基因到物种、从陆地到海洋,系统介绍生态学研究领域及方法,展现生态美学。
形式:多位教师接力授课,结合野外实验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体育与非遗融合类课程
攀树运动
内容:将体育课堂拓展至自然环境,通过攀树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特色:厦门大学2012年将其列为公共基础课程,培养乐观、勇于挑战的品质。
桨板运动
内容:传授静水、竞速等桨板技巧,强化平衡感、心肌能力和肺活量,塑造优美形体。
特色:结合竞技类体育游戏,如桨板球、水上定向越野,增强学生意志力和自信心。
五、社会美育与文化传承类课程
非遗支教项目
内容:厦大师生深入乡村,为留守儿童教授古琴、剪纸等非遗课程,增强文化自信。
案例:枫禾梦华非遗支教队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开展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中秋福建文化研习
内容:以博饼、摆鳌山、烧塔仔等闽南非遗为切入点,剖析其历史演变与文化象征意义。
特色:结合社会实践,通过直播助农、政府联合等方式推动非遗发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