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藏经洞文献:斯坦因盗走的9000件文物今何在?
斯坦因在1907年和1914年两次从敦煌藏经洞盗走的约9000件文物,目前主要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些文物包括写本、印卷、佛像、画卷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盗取过程
第一次盗取:1907年,斯坦因在中文翻译蒋孝琬的协助下,来到敦煌莫高窟。他利用王圆箓道士对玄奘的崇拜,谎称自己是印度来的,受玄奘所托,要将经文带回去。王圆箓信以为真,同意让斯坦因挑选文物。斯坦因花了500两银子(也有说法称是200两),用7天时间在藏经洞里挑选了近万件写本和印卷,装了足足24箱(也有说法称是29箱),运回英国。
第二次盗取:1914年,斯坦因再次来到敦煌,又从王圆箓手中买走经卷600多件,装满了五大箱运回国去。
文物现状
收藏地点:斯坦因盗走的敦煌文物,目前主要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这些文物包括写本、印卷、佛像、画卷等,是研究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文物价值:这些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例如,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引路菩萨图》描绘了菩萨为亡灵引路升天国的场面,是敦煌艺术中的珍品。此外,还有柳公权书《全刚般若波罗蜜经》、唐太宗书《温泉铭》等书法瑰宝。
历史背景与影响
发现与忽视:1900年,王圆箓道士在清理积沙时意外发现了藏经洞,洞内藏有5世纪到11世纪的古文书5万余件、绘画1000余件。然而,由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这些文物未能得到妥善保护。
掠夺与流失:斯坦因等外国探险家的到来,加剧了敦煌文物的流失。他们利用王圆箓道士的无知和贪念,以极低的价格骗走了大量文物。这些文物随后被运往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成为外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文化浩劫:敦煌文物的流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这些文物不仅是中国古代学术的海洋,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流失给中国和世界文化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敦煌藏经洞还有多少文物未被找回?
敦煌藏经洞约70%的文物(约4.7万件)流失海外,目前尚未完全实体回归,但通过数字化手段,部分文物的数字信息已实现“虚拟重聚”。
一、流失情况
总数与流失比例: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各类文物共7万余件,其中海外约4.7万余件,国内现存约2.6万余件。这意味着约70%的文物流失海外。
主要收藏国家与数量:
英国:约1.5万余件,主要收藏于大英博物馆、英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
俄罗斯:约1.1万余件,主要收藏于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等机构。
法国:约8000余件,主要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吉美博物馆等机构。
日本:约800余件,收藏较为分散。
印度:约700余件。
美国:约20余件。
丹麦:约10余件。
二、找回情况
实体文物回归:尽管文物实体的回归难度较大,但仍有部分文物通过外交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回到了祖国。例如,日本已故书法家青山杉雨家人于1997年将家藏的8件敦煌写卷送还中国。然而,这样的案例相对较少,大部分流失海外的文物仍未回归。
数字化回归:为了应对文物流失带来的损失,敦煌研究院等机构开始通过数字化手段使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归。例如,敦煌研究院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合作,获取了馆藏敦煌遗书的高清数字复制件,并计划通过“数字敦煌”项目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三、数字化重聚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今年5月底,由敦煌研究院主导面向全球上线了“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该平台不仅整合了众多流散海外的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还融入了海量的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实现人类文明瑰宝的全球共享。
平台成果:截至目前,“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已录入文物目录74000多条,发布了9900多卷敦煌文书和6000多幅图像,还实现了对敦煌文书内容的840多万字识别。平台上线3个多月,已有29个国家、超过2.1万人次访问。
未来规划:敦煌研究院将力争利用3至5年时间建成世界最全面、完整的数字藏经洞数据库,使国内外藏敦煌藏经洞文物在这个平台上真正重聚、重汇,实现敦煌文化艺术的全球共享。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