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人工生态屏障阻断沙魔东进,改写北疆生态版图
一、世纪工程的最后一块拼图
2025年7月8日,随着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最后3公里梭梭林带完成栽种,标志着历时18年的内蒙古三大沙漠锁边林草带实现全线闭合。这条北起额济纳旗、南至毛乌素沙地,总长3427公里的生态屏障,如同一条绿色巨龙横亘在中国北疆,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牢牢锁住。
工程累计投入245亿元,栽植抗旱灌木18.7亿株,形成"乔木防风障+灌木固沙带+草本恢复区"的三层防护体系。卫星遥感显示,工程区植被覆盖率从2007年的11%提升至43%,年均沙尘天气减少27天。"这相当于给中国北方装了台巨型空气净化器",中科院生态所王立新研究员如此比喻。
二、沙海愚公的接力传奇
在阿拉善左旗的合龙仪式现场,79岁的牧民宝音德力格尔抚摸着新栽的沙柳泪流满面。他的家族三代人参与治沙:祖父用羊粪改良土壤,父亲发明"草方格"固沙法,如今他见证工程收官。"小时候沙丘一年能往前推30米,现在它们终于被钉住了"。
工程背后是21万治沙人的坚守。库布其沙漠区的90后技术员苏日娜,带领团队研发"无人机播种+智能滴灌"系统,使苗木成活率提升至82%;鄂尔多斯的退休教师张桂枝,15年组织6万人次志愿者种植沙棘林,形成50公里长的"母亲爱心带"。
三、生态经济的共赢密码
锁边工程催生出新型沙漠经济:
光伏治沙:毛乌素沙地建成全球最大"林光互补"基地,年发电量相当于三峡电站12%
沙生药材:肉苁蓉种植带动30万农牧民增收,阿拉善盟相关产业年产值破百亿
生态旅游:巴丹吉林沙漠酒店入住率达92%,"星空观测+沙漠研学"成网红产品
四、世界治沙的中国方案
工程独创的"六位一体"模式(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参与+农牧民主体+金融保障+国际协作)已被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组织列为典型案例。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9国已引进该技术体系,中国治沙队正在撒哈拉沙漠边缘复刻这条绿色奇迹。
随着最后一块工程铭牌揭幕,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不仅献给驯服沙魔的壮举,更致敬人类与自然和解的智慧。正如工程总设计师刘志仁所说:"我们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学会与沙漠共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