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向室温超导时代迈出关键一步

【导语:冰点之上的超导奇迹】

2025年7月17日,南开大学材料科学学院周烨教授团队在《自然·材料》发表重磅研究成果,宣布成功合成新型铜基超导材料"NK-Tc2025",在常压条件下实现-23℃超导态稳定存在。这一温度较现有实用化超导材料(如MgB₂)提升近50℃,标志着我国在高温超导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19a6888bf756699d7f80f2569639db3e.jpeg

【突破性:改写物理教科书】

临界温度突破:传统超导材料需在-196℃液氮环境工作,而NK-Tc2025仅需普通冷冻设备即可维持超导态,大幅降低应用成本。

材料创新:通过铜氧层状结构掺杂稀土元素,团队首次实现电子对在较高温度下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稳定性飞跃:在-23℃至-10℃区间保持超导特性超过500小时,远超同类材料(通常<100小时)。

【应用前景:万亿级产业变革】

能源革命:可制造零损耗电网,预计使我国输电效率提升15%,年节电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

交通颠覆:磁悬浮列车运营成本将降低70%,时速600公里城际线路或5年内商用

医疗突破:便携式核磁共振仪将普及至社区医院,早期癌症检测费用下降90%

【幕后故事:六年磨一剑】

团队从2019年发现异常磁信号开始,历经214次配方调整。项目负责人周烨教授回忆:"最艰难时连续3个月没有任何进展,直到某天凌晨3点,助理研究员张伟发现样品在-25℃出现迈斯纳效应,整个实验室都哭了。"

【国际反响】

麻省理工学院超导实验室主任Dr. Smith评价:"这是本世纪材料科学最激动人心的发现,可能提前10年实现室温超导实用化。"据悉,日本东京大学已提出联合研发请求。

【下一步计划】

南开团队正与国家电网、中车集团展开合作,预计2026年完成中试。周烨教授表示:"我们已收到30亿元产业基金支持,目标3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