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解读 | QS亚洲大学排名体系重大变革:可持续发展指标首度纳入评估体系

一、历史性变革:排名体系迎来"绿色标尺"

2025年8月9日,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正式宣布,在最新版亚洲大学排名中新增"可持续发展表现"核心指标,权重占比达15%。这是继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首次引入可持续发展指标后,该评估体系在区域排名中的重大突破。

"这个决定酝酿了18个月。"QS研究中心主任Dr. Christina Yan在新加坡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分析了亚洲127所高校的生态足迹数据,发现校园碳足迹差异最高达47倍,这促使我们加快改革步伐。"

af893bae37a3c1d8b88d057e64cb977f.jpeg

二、指标解析:从实验室到食堂的全面考核

新指标体系包含三大维度:

环境治理(40%):校园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碳中和进度、绿色建筑占比

社会影响(35%):可持续发展课程开设数量、相关科研经费占比

治理机制(25%):ESG(环境、社会、治理)管理架构完善度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开发的"校园生态大数据监测平台"已成为QS认证的官方数据采集模板。该校可持续发展处处长李明哲透露:"我们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58栋建筑的能耗数据,这种技术赋能的新评估方式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三、中国高校表现:绿色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在提前释出的试点评估中:

顶尖梯队: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在清洁能源研究领域表现突出,分别有23%和18%的论文涉及SDGs(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黑马院校:深圳大学凭借"零碳校园2030"计划跃升27位,其光伏发电系统已满足校区40%用电需求

痛点暴露:部分高校仍存在"重科研轻实践"现象,某985高校的实验室危废处理评分仅为区域平均值的62%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已将QS新指标纳入'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参考范围,2026年起将设立专项督导组。"

四、行业影响:从排名博弈到价值重构

这一变革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新加坡国立大学宣布将可持续发展课程设为通识必修课

日本早稻田大学与企业合作建立亚洲首个"碳中和校园创新基金"

国内多所高校紧急调整预算,某中部211院校原定的校门改造项目资金已转投雨水回收系统

"这不再只是排名游戏,"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当QS把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设得比师生比(10%)还高时,它实质上重新定义了什么是'好大学'。"

五、未来展望:绿色竞争力或成招生新王牌

随着Z世代学生环保意识觉醒,QS此次改革可能引发:

2026年亚洲高等教育绿色投资预计突破80亿美元

环境工程类专业申请量同比增幅已超35%

国际学生择校时,64%会优先查阅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报告

香港大学校长张翔预测:"未来三年,我们或将看到第一个因为可持续发展评分不足而跌出亚洲前50的传统名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