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欧达成历史性关税协议,汽车芯片关税上限15%

一、协议核心内容

关税税率‌:美国对欧盟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征收15%的关税,这一税率远高于原来的2.5%。汽车芯片作为汽车零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税同样受到15%上限的约束。

生效时间‌:该关税政策自2025年8月1日起生效。此前,美国曾对进口汽车加征25%的关税,导致欧盟对美汽车出口遭遇高达27.5%的关税。新协议的实施,标志着双方在关税问题上的部分妥协。

豁免条款‌:协议还列出了对某些药物化合物、飞机零部件及其他进口商品的关税豁免。然而,汽车及零部件并未被纳入豁免范围。

59a64391851cd55b87ec8c1f0d0454eb.jpg

二、协议背景与影响

贸易谈判历程‌:美欧之间的贸易谈判历时数月,双方在关税问题上存在显著分歧。最终,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推动下,双方达成了这一历史性协议。

对欧洲汽车业的影响‌:

成本上升‌:美国关税政策将迫使欧洲车企要么自行消化高昂成本,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要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导致市场份额遭到挤压。

行业冲击‌:汽车产业是欧洲经济的一大支柱,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都依赖庞大的汽车产业链。美国关税政策给欧洲汽车业带来了严重冲击,2025年上半年欧洲五大汽车巨头利润均同比下滑或转为亏损。

对全球市场的影响‌:

贸易战升级‌:美国关税政策扰动全球市场,加剧了国际贸易紧张局势。

通胀压力‌:关税上调可能导致进口汽车价格上涨,进而推高美国国内的通胀水平。

三、协议后续发展

产品清单调整‌:美国政府在公告中表示,产品清单未来仍可能会有所调整。这意味着关税政策可能根据双边贸易情况的变化而进一步修改。

欧盟反应‌:欧洲议会议长Roberta Metsola表示,她预计议会将批准与华盛顿敲定的协议。然而,欧盟内部对于关税政策的影响仍存在担忧和分歧。


美欧关税协议对全球汽车市场有何影响?

一、供应链层面:成本上升与生产转移

欧洲车企成本激增
美国对欧盟汽车及零部件征收15%关税(此前为27.5%),虽低于威胁的30%,但仍远高于2024年底的2.5%。德国车企首当其冲,其在美国销售的高端车型依赖欧洲零部件,15%关税直接推高成本。例如,大众集团上半年因关税增加13亿欧元成本,奥迪损失约6亿欧元。

供应链重构加速
为规避关税,德国车企开始将生产转移至美国。大众考虑在美国新建奥迪工厂,宝马和奔驰可能扩大在美产能。但建厂需数年时间和高额投资,短期内难以弥补损失。同时,欧洲零部件供应商可能因订单流失而调整全球布局,美国本土企业则可能获得更多本地合作机会。

原材料成本传导
美国对钢铁、铝等原材料维持50%关税,上游供应商将成本转嫁至整车厂商,形成多层传导效应,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显示,2024年美国从德国进口汽车约45万辆,而德国车企在美生产汽车超84万辆,跨境生产格局对政策变动极为敏感。

二、市场竞争层面:欧洲车企竞争力削弱

销量与利润下滑
关税上升导致德国汽车在美国市场价格上涨,销量下滑。梅赛德斯-奔驰二季度净利润同比暴跌69%,奥迪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下降37.5%,保时捷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1%。车企股价短期波动,反映市场对长期盈利能力的担忧。

日韩车企面临新压力
欧洲车企在美关税压力减轻,可能挤占日本、韩国车企市场份额。美国市场是全球重要汽车消费市场,此前已对日韩设置贸易壁垒,如今欧洲车企竞争力回升,迫使日韩车企优化产品结构、降低成本。

区域市场地位变化
美国通过协议巩固全球汽车产业地位,欧盟对美投资增加和能源采购承诺为美国提供有利环境。欧洲汽车产业则面临产业外迁、技术优势受损等挑战,区域内产业规模可能收缩。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极,车企加大在华投资和研发力度,推动亚洲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地位提升。

三、技术创新层面:研发投入受限与标准主导权争夺

德国车企创新受阻
高额关税和成本压力限制德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德国汽车行业近年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危机和电动化转型高成本,美国关税政策进一步推高出口和供应链成本,迫使车企削减研发预算,延缓转型。

技术合作与标准主导权
德国车企加强与亚洲科技企业在智能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的合作研发,以降低研发成本并加快创新步伐。但此举可能导致欧洲在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领域丧失主导权。若欧盟接受美方标准,全球技术创新方向可能受美国技术路线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车企需适应新标准,限制技术创新多样性。

全球技术竞赛加剧
各国为在技术竞争中占据优势,可能加大研发投入,引发新一轮汽车技术创新竞赛。例如,美国本土车企需对进口铝和钢支付50%关税,自5月起对进口汽车零部件征收25%关税,即使高度一体化的北美供应链中,美国仍对来自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推动车企提升合规零部件占比。

四、全球经济层面:贸易保护主义与产业格局重塑

贸易保护主义反噬
协议虽避免全面贸易战,但15%关税仍对利润、销量和供应链构成压力,叠加电动化转型和地缘政治风险,德国车企面临多重挑战。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表示,行业将面临严重冲击,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美国关税每年将给德国汽车行业带来数十亿欧元额外成本。

全球产业格局调整
协议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向区域化特征更明显、企业竞争更激烈、技术创新加速迭代的方向发展。车企需调整全球生产和销售布局,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贸易政策变动风险。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技术研发领域合作)以提升核心竞争力,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亚洲市场重要性提升
面对美欧市场不确定性,全球主要汽车企业将目光投向亚洲市场,尤其是中国。中国不仅是巨大消费市场,更成为全球汽车工业重要创新中心。国际车企从传统产品出口升级为本地化研发、协同创新,推动亚洲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中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