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4K/8K超高清标准制定主导
中国传媒大学在4K/8K超高清标准制定中发挥了重要的学术支撑和技术创新作用,但并非官方标准的主导制定机构。
一、学术研究与技术验证:为标准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标准前期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通过科研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超高清8K数字转播技术与系统》)开展超高清技术的前期研究,探索8K超高清IP净切换、HDR动态范围、广色域等关键技术的实现路径。例如,其团队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试制了全球首个基于交换路由的8K超高清IP视频净切换系统,解决了8K信号在IP架构下的精准时间对齐、帧对齐等技术难题,为8K转播技术标准提供了实践依据。
技术验证与测试
学校通过1400平米4K超高清演播室等平台,对超高清设备的兼容性、信号传输稳定性、HDR制作流程等进行长期测试。例如,该演播室在2016年毕业典礼中首次实现4K直播,验证了全流程4K/HD兼容制作模式的可行性,为行业提供了技术参数和操作规范参考。
二、标准制定参与:推动行业共识形成
标准起草与修订
中国传媒大学专家参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等机构组织的标准制定工作。例如,在《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中,学校专家针对4K超高清分辨率(3840×2160)、帧率(50/60P)、量化精度(10比特)等核心参数提出建议,推动行业从高清向超高清过渡。
行业规范倡导
学校通过举办“8K技术测试与应用研讨会”等活动,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广播电视台等机构,探讨超高清拍摄、后期制作、大屏幕呈现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促进艺术创新与技术创新融合。例如,会议中提出的HDR白皮书修订建议,直接支撑了冬奥会8K超高清转播和“百城千屏”活动的标准化实施。
三、人才培养与生态构建:为标准落地储备力量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将超高清技术纳入全媒体人才培养体系,通过1400平米4K演播室、8K转播车等实践平台,培养学生掌握超高清设备操作、HDR制作、IP信号调度等技能。例如,学生参与总台春晚8K节目制作、中视北方8K纪录片《山河岁月》拍摄等项目,积累了超高清内容生产的实战经验。
行业生态协作
学校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电影学院、中影股份等机构建立合作,推动超高清技术从制作端到传播端的全链条标准化。例如,其与总台联合研发的8K超高清IP净切换系统,已应用于冬奥会8K公共信号制作,成为行业应急切换的标杆方案。
四、与官方主导机构的区别
尽管中国传媒大学在超高清标准制定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官方标准的主导权通常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政府部门,以及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CUVA)等行业组织掌握。例如: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电视剧母版制作规范》《4K超高清电视技术应用实施指南》等强制性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通过《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推动技术标准落地;
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联合企业制定HDR Vivid、Audio Vivid等自主标准。
中国传媒大学的角色更偏向于技术验证者、标准建议者、人才输送者,而非标准的最终决策机构。
中国传媒大学超高清演播室技术参数
一、视频系统核心参数
分辨率与画幅比例
分辨率:3840×2160(4K超高清),符合国际电信联盟(ITU)BT.2020建议书标准。
画幅比例:16:9,与高清电视一致,但像素数为高清(1920×1080)的四倍,提供更细腻的画面细节。
高动态范围(HDR)
动态范围目标:达到人眼在瞳孔不调节情况下的亮度范围(约10⁵:1),远超传统标准动态范围(SDR)的10³:1。
技术实现:通过HDR技术保留更多亮度细节,提升画面明暗对比度。
宽色域(WCG)
色域覆盖:ITU BT.2020定义的色域面积是可见光谱的63.3%,比高清(BT.709)的33.5%扩展近一倍,几乎涵盖所有自然界物体表面的颜色。
色彩表现:色彩更丰富,饱和度更强,还原更真实。
帧率(HFR)
基础帧率:50P/60P(逐行扫描),替代传统高清的隔行扫描(50i),画面更流畅。
未来升级:支持100P/120P高帧率,解决运动模糊、抖动问题。
量化比特
色深:10比特,支持更平滑的色彩过渡,减少带宽伪影。
二、系统配置与设备参数
摄像机系统
主摄像机:6讯道索尼HDC-4300,支持HDR/WCG制作,配备2倍、3倍速超慢动作拍摄功能,2套升级软件可实现8倍帧率、4K裁剪和变焦。
电影质感摄像机:2套索尼F55,通过基带处理单元(BPU-4000)和摄像机控制单元(HDCU-2080)组成完整讯道,成像质量、画面色彩、景深控制更符合电影需求。
高清扩展讯道:2讯道HDC-2580,利用切换台内置4K上变换功能,使系统达到10个4K讯道制作能力。
镜头系统
B4口镜头:80倍4K箱式镜头、22倍4K便携式镜头、55倍高清箱式镜头、14倍高清广角镜头。
PL口镜头:19-90mm变焦镜头(用于F55)。
信号切换与调度系统
HD模式:4级M/E,80路输入,48路输出。
4K模式:20路输入,12路输出。
切换台:索尼MVS-7000X多格式高清切换台,支持4K/HD双模式制作。
矩阵:EVERTZ Xenon 128×128路3G矩阵,采用分散式交叉点结构,支持智能管理系统控制。
收录与存储系统
视音频服务器:2台索尼PWS-4400多通道多格式服务器,每台配备4TB存储空间,采用XAVC文件格式以500Mbps码率记录4K 50P信号,单通道可录制约16小时。
硬盘录像机:2台BMD 4K硬盘录像机(ProRes422格式),2台高清蓝光录像机作为补充。
监视系统
主控级监视器:2台30寸索尼BVM-X300 OLED监视器,用于HDR节目制作监看和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三、音频系统参数
声道配置
主要系统:5.1声道环绕声制作与播出,支持向7.1声道扩展。
分轨录制:支持节目分轨录音,建立音频教学资料库。
调音台
主调音台:LAWO MC2 66,配置48个推子、80路模拟信号输入、80路数字信号输入、至少384路光纤信号输入通道。
备份调音台:YAMAHA DM1000,主备调音台双路数字输出到双2选1切换器完成应急备份。
扩声调音台:YAMAHA CL5,配备54路模拟话筒输入、24路混音母线、8个矩阵母线。
扬声器系统
主阵列扬声器:德国d&b Q系列小型线阵列扬声器,共8只全频扬声器和6只超低扬声器。
监听系统:GENELEC中型扬声器,支持5.1声道环绕声监听。
四、网络与传输系统
网络架构
基础架构:光纤网、万兆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组成网络基础架构。
IP控制:主要设备具备IP功能,分配独立IP地址,支持远程监控和操作。
光纤传输
音频传输:通过光纤传输多轨音频信号,实现扩声与播出调音台之间、录音系统内的灵活传送。
视频传输:支持12G-SDI接口传输未压缩的原视频,或通过IP化架构传输信号。
五、技术标准与规范
建设依据
国际标准:ITU-R BT.2020建议书。
行业规范:参考EBU超高清发展三个阶段的主要参数,系统核心指标基本达到EBU UHD-1阶段2水平(除帧率外)。
国内要求:符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6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科技工作要点》提出的“开展4K超高清电视关键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要求。
系统兼容性
全流程兼容:支持4K/HD同步制作,互不干扰。
设备扩展:预留高清扩展讯道工位,支持系统升级。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