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大至全国,覆盖消费场景超百万
一、试点范围与用户规模:全国覆盖,用户激增
地理覆盖
截至2025年6月,数字人民币试点已扩展至全国28个省市(区域),包括深圳、广州、苏州、雄安新区等先行地区,并向二三线城市及农村地区延伸。例如,青岛、济南等城市累计开立钱包超1300万个,交易额达485亿元。
用户与交易规模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数字人民币用户数量超过4.8亿,试点地区交易规模突破1.7万亿元。仅2025年上半年,苏州市数字人民币交易金额达2.1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7.07%,占全国总量的30%。

二、消费场景:百万级覆盖,渗透日常生活
零售与民生领域
交通出行:上海地铁实现“一码通行”,苏州公交推出“1分钱乘车”优惠,深圳福田区通过智能合约保障教培行业资金安全。
政务服务:雄安新区用数字人民币发放文明积分,江苏常熟市实现公职人员工资全额数字人民币发放。
日常消费:全国超过550万家商户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涵盖超市、餐厅、公共交通、医院等场景。
创新应用场景
智能合约:实现预付资金“一课一清”,消费纠纷率下降60%。
双离线支付:覆盖交通、医疗等200余个场景,即使无网络也可完成支付。
硬钱包升级:支持无网注销、离境退税即买即退,适配老年用户及境外场景。
三、政策推动:强制接入与生态构建
商户接入要求
2025年8月起,全国年营业额超过500万元的商户将强制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预计年底前支持商户数量提升至1200万家。
地方政策支持
广州:计划至2026年底基本实现应用场景特定区域全覆盖,形成完善生态体系。
厦门:以数字人民币发放数字化改造奖补资金,配套普惠信用贷款。
苏州:累计开立个人钱包3104.63万个、对公钱包104.11万个,受理商户门店数达71.46万户。
四、技术优势:安全、便捷与可追溯
离线支付功能
即使在网络信号不佳或无网络环境下,用户只需手机触碰收银设备即可完成支付,便捷性远超传统移动支付。
设备兼容性
可视卡、智能手表等设备均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
可追溯性
每一笔交易均清晰记录,有效打击洗钱、诈骗、偷税漏税等违法犯罪活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五、经济与社会效益:降本增效,促进消费
降低商户成本
数字人民币交易手续费仅为第三方支付的三分之一。例如,某超市接入后每月交易额占总交易额的17%,运营成本显著降低。
拉动居民消费
多地通过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券、补贴。例如,苏州高新区推出购房、购车数字人民币红包补贴,北京、深圳等地也发放百万级数字人民币红包促消费。
服务实体经济
小微企业融资:唐山市数字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25亿元,通过“板栗贷”等特色产品助力农业生产。
供应链金融:交通银行唐山分行与大型企业合作,单次授信额度达5亿元。
数字人民币如何助力小微企业融资?
一、技术赋能:破解融资核心痛点
支付即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数字人民币的“实时到账”特性消除了传统跨行清算的时间差。例如,苏州银行向机械公司发放200万元无抵押贷款时,资金直接进入企业数字钱包,企业可立即支付上游供应商货款,避免了传统贷款中资金在银行账户滞留导致的利息成本。据测算,此类操作可使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提升40%以上。
全流程可追溯,降低信息不对称
通过数字人民币的交易记录,银行可实时监控企业资金流向。例如,台资企业昆山宇昕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40万元贷款的每一笔支出均被记录,银行据此评估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将信用评估准确率提高至92%,较传统模式提升27个百分点。
智能合约,实现资金闭环管理
北京首笔数字人民币担保贷款中,国华担保与北京农商银行通过智能合约设定贷款用途规则,资金仅能流向合作方对公钱包,到期自动还款。这种“资金锁”机制使贷款违约率下降至0.3%,远低于传统担保贷款的2.1%。
二、场景创新: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
供应链金融:穿透多级经销网络
四川中行“酒链e贷”项目通过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将贷款资金定向支付至泸州老窖经销商的上游饲料供应商,解决了白酒产业“销售回款慢、订货资金紧”的痛点。该项目已覆盖127家经销商,单笔贷款平均发放时间从7天缩短至2天。
跨境支付:规避SWIFT体系限制
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CBDC Bridge)框架下,交行上海分行等机构已实现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例如,某外贸企业通过数字人民币通道接收中东客户货款,到账时间从传统T+3缩短至T+0,且无需提供报关单等冗余材料,年节省手续费超50万元。
消费金融:精准触达长尾客户
邮储银行“邮你贷”项目允许客户在手机银行全流程申请数字人民币消费贷款,资金实时到账用于购车、装修等场景。2025年上半年,该项目累计发放贷款128亿元,其中83%的客户为首次获得银行信贷的小微企业主或个体户。
三、政策驱动:构建普惠金融生态
强制接入与规模效应
2025年8月起,全国年营业额超500万元的商户强制接入数字人民币系统,预计年底支持商户达1200万家。这一政策直接扩大了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多低成本支付选择。
财政资金精准滴灌
厦门市通过数字人民币发放2022万元消费红包,其中18万个100元普通红包定向用于小微企业店铺消费,带动商户销售额增长23%。此类政策不仅刺激消费,更帮助小微企业建立了数字人民币收款能力。
监管沙盒创新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分行指导唐山银行推出“板栗贷”,利用数字人民币“可控匿名”特性监测贷款用途,防止资金挪用。该项目已支持83家板栗种植户,贷款余额达1.2亿元,不良率仅为0.5%。
四、成本优化:重构融资价格体系
零手续费降低交易成本
数字人民币交易免除银行手续费,某超市接入后每月交易额占比达17%,年节省手续费超20万元。此类成本下降直接转化为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
利率市场化定价
基于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银行可更精准评估企业风险。例如,苏州银行对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较传统模式下调0.8-1.2个百分点,年节省利息支出超5万元。
风险准备金减免
监管部门对数字人民币贷款占比超30%的银行,允许降低风险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一政策激励银行加大数字人民币贷款投放,2025年上半年,全国数字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1.7万亿元,同比增长67%。
五、数据赋能:重塑信用评估模型
交易数据构建信用画像
重庆“信易贷·渝惠融”平台通过分析企业数字人民币交易记录,生成“还款置信度”评分。某摩托车企业凭借出口订单数据,5天内获得480万元贷款,利率仅3.55%,较传统模式下降1.2个百分点。
产业链数据交叉验证
工商银行“开放银行+智能存管”方案中,数字人民币交易数据与供应链系统对接,实现“三流合一”(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某家电企业通过该方案,供应链融资成本从8%降至5.2%,年节省利息超100万元。
区域特色数据应用
重庆农商行针对花椒产业推出“一产一策”信贷产品,通过数字人民币监测农户采购、销售数据,累计发放贷款3.8亿元,支持600余户经营主体,贷款平均利率3.55%,较传统农业贷款下降2.1个百分点。
六、未来展望:从工具到生态的跃迁
数字人民币正从单一支付工具向“金融基础设施+产业生态”转型。例如,中行四川省分行与泸州老窖合作,将“酒链e贷”延伸至产业链多级经销客群,通过数字人民币实现批量贷款。此类创新预示着,未来数字人民币将成为连接核心企业、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的“数字纽带”,推动形成“数据驱动-风险可控-成本降低”的普惠金融闭环。
结论:数字人民币通过技术突破、场景创新与政策协同,已从小微企业融资的“补充工具”升级为“核心引擎”。其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资金效率、防控金融风险的三重价值,正在重塑中国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逻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