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设计系帮老字号转型,非遗销量翻3倍

一、创新设计: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文创产品开发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依托专业优势,打造“东华&老字号”创业实践营,为星光摄影、中华铅笔、曹素功、豫园文创等老字号品牌设计6个系列13项文创产品。其中2项产品被采纳并投入市场,5项作为创新成果持续孵化。例如,团队将贵州苗族非遗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作品参加2024年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并斩获金奖,证明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结合的市场潜力。

非遗“活化”实践
学院通过“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创建“传承人+中外大学生”结对模式,培训300余名织染绣领域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学生团队以水族水书、马尾绣等非遗技艺为灵感,设计48套创新时尚方案,形成可复制的“五步转译路径”,为非遗当代转化提供理论模型与实践范例。

fe7161a1ee8d2f62414070b3690359c8.jpeg

二、技术赋能:数字化与智能化驱动转型

AI技术深度应用
东华大学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展示“AI旗袍”等数智创新成果,探索AI在文化挖掘、技艺传承、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例如,通过AI算法分析非遗纹样特征,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图案,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生产成本。

数字化传播与销售
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激活古老纹样,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拓展非遗产品市场。例如,00后学生团队将非遗扎染与杨梅元素结合,推出附加产品,实现销量增长30%,销售额达数十万元。

三、产学研融合: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政校企协同创新
东华大学参与黄浦区“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与政府、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例如,学院联合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推出“老字号&东华”文创设计实践营,围绕老字号品牌创新进行调研和设计,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为老字号注入创新活力。

国际化平台推广
依托米兰展、巴黎设计周、荷兰设计周等顶级国际平台,东华大学将中国非遗的现代转化成果推向世界。例如,苗族非遗服装在新西兰获奖后,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称赞其“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彰显文化输出的国际影响力。

四、成效与影响:销量翻3倍的背后逻辑

市场认可度提升
通过创新设计与技术赋能,非遗产品从“博物馆展品”转变为“时尚消费品”,吸引年轻消费者群体。例如,水族非遗文化创新设计方案通过时尚化、年轻化转译,激活文化消费新场景,带动区域就业增收。

产业链协同升级
东华大学构建“设计-生产-销售”全链条创新模式,推动非遗与老字号品牌从单一产品向文化IP转型。例如,团队将杨梅落果转化为扎染原料,形成“非遗+文创+农业”的跨界融合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

政策与社会支持
国家《数字化助力消费品工业“三品”行动方案》等政策鼓励挖掘非遗基因,商务部“老字号嘉年华”活动促进国货“潮品”出海,为东华大学的实践提供政策红利。同时,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通过流量投入和补贴,引导消费者关注老字号与非遗产品。

五、未来展望:持续深化创新路径

东华大学设计系计划进一步拓展跨学科协作网络,深化现代设计赋能,强化国际传播声量,并探索非遗与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前沿技术的结合。例如,通过搭建智能化非遗传承平台,培育兼具数字素养与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助力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

结语‌:东华大学设计系以创新设计为笔、技术赋能为墨、产学研融合为纸,绘就了老字号与非遗转型的生动图景。其成功不仅体现在销量翻3倍的数字上,更在于为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生命力,构建了可复制、可持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


东华大学设计系还有哪些成功案例?

一、国际设计奖项屡获殊荣

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中心师生团队多次荣获国际顶级设计奖项,包括:

美国IDEA设计奖

德国红点设计奖

德国IF设计奖

意大利A'设计奖

美国MUSE设计奖

中国设计红星奖

在2025年第34届Graduate Fashion Week(GFW)国际时装周上,东华大学3位应届毕业生的设计作品脱颖而出,斩获‌国际组别银奖、铜奖、作品集奖三项独立大奖‌,成为本届大赛唯一揽获3项重要奖项的高等院校。这一成绩体现了学院在创意逻辑、媒介转译、文化表达等维度的系统性教学成果。

二、社会创新与乡村振兴实践

东华大学设计系积极参与社会创新项目,通过设计驱动乡村文化振兴与产业升级:

第五届“我为乡村种风景”活动‌:东华大学团队以西瓜形态为灵感设计的《瓜田历夏——内府农业西瓜园节点改造》荣获空间组一等奖;另一支团队以小白龙信俗为灵感、将农民画元素融入设计的《白龙神画——白龙糕品牌门店系列VI设计》获得物产组一等奖。这些作品通过生态肌理与文化记忆的融合,展现了青年学子对乡村振兴的创新贡献。

非遗文化创新‌:学院通过“传统刺绣创意设计”研修班,创建“传承人+中外大学生”结对模式,培训300余名织染绣领域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学生团队以水族水书、马尾绣等非遗技艺为灵感,设计48套创新时尚方案,形成可复制的“五步转译路径”,为非遗当代转化提供理论模型与实践范例。

三、科技融合与可持续设计

东华大学设计系积极探索科技与设计融合的创新路径:

AI与数字化应用‌: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学院展示“AI旗袍”等数智创新成果,探索AI在文化挖掘、技艺传承、创意设计等领域的创新应用。例如,通过AI算法分析非遗纹样特征,生成符合现代审美的设计图案,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生产成本。

可持续能源设计‌:学生团队设计“CLENERGY”分布式风力发电系统,通过垂直轴小型风力发电机和适应城市多样化风速条件的风力幕墙,实现分布式能源供应和绿色发展。

四、教育产品与公共服务创新

东华大学设计系关注社会需求,通过设计改善公共服务体验:

儿童教育产品‌:设计“CLIGNITION”教育产品,通过模块化组装和物联网互动,帮助儿童了解气候因素和自然界植物的知识。儿童可通过组合不同气候因素模块(如温度、水、人类活动等),在手机上显示相关植物,并3D打印生成新的模块,直观理解气候概念。

视障人士辅助设计‌:开发“BlindBlink”数字化信息交互系统,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帮助视障人士通过实物记忆数字文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设计“TouchSight触视”物品标记贴和文件包,解决视障人士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标记和外出收纳问题。

五、时尚与文化传承创新

东华大学设计系在时尚领域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统元素现代转化‌:学生团队将贵州苗族非遗元素融入服装设计,作品参加2024年世界可穿着艺术大赛并斩获金奖。另一团队以宁波市宁海县西店镇岭口村宋韵文化为灵感,设计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可持续性文创产品,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先锋时尚品牌探索‌:设计“进化论EVOLVE X”先锋时尚鞋履品牌,通过模块化设计,允许消费者通过AIGC技术和3D打印技术自由定制装饰组件,实现个性化时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