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25年7月15日电】在今日举行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第18次工作组会议上,由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领衔的科研团队正式提交《面向6G的智能融合网络标准框架》白皮书,标志着中国首次在移动通信代际更迭中承担标准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工作。这份凝聚23个国家、76家机构共识的技术文件,将成为2028年全球6G标准制定的基础性纲领。

e680a0560cfce4da6859245668d36f6e.jpeg

三大技术突破奠定领导地位
据东南大学首席科学家尤肖虎教授介绍,本次提出的框架创新性突破三大技术维度:

太赫兹-可见光融合通信:通过动态频谱共享技术实现0.1-10THz频段利用率提升300%

AI原生网络架构:首创"通信-计算-感知"三位一体协议栈,时延较5G降低至0.1毫秒

量子密钥分发兼容设计:为未来量子通信预留标准化接口,实测抗攻击能力提升10^6倍

该成果源于国家6G技术研发专项的持续投入。数据显示,东南大学团队近五年在6G领域已获发明专利428项,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相关论文被引量居全球机构首位。

构建开放协同的国际生态
"这不是单一国家的胜利,而是人类通信技术的共同进步。"框架制定委员会联合主席、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Erik Dahlman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该框架首次引入"贡献值积分"机制,确保发展中国家企业能通过技术提案获得标准必要专利(SEP)的合理份额。目前已有包括高通、华为、爱立信在内的47家跨国企业签署技术采纳承诺书。

产业化进程加速
我国工信部随即启动"6G标准孵化计划",首批将投入50亿元支持框架技术的工程验证。东南大学与江苏省政府共建的6G外场试验网已开通128个基站,实测单设备峰值速率达1Tbps,为框架落地提供实证支撑。中兴通讯副总裁王喜瑜透露,基于该框架的预商用设备研发周期可缩短40%。

行业分析机构Dell'Oro预测,这套由中国主导的标准框架将覆盖未来全球6G设备市场的60%以上,直接带动超万亿规模的产业链重构。正如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多琳·波格丹-马丁所言:"6G标准的开放协作模式,正在重塑全球数字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