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 北京/华盛顿/东京/首尔联合电
一、里程碑式合作落地
今日,美国、日本、韩国、德国、荷兰、以色列、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及法国等12国代表在瑞士日内瓦签署《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稳定协议》(GSCSA),标志着首个跨大西洋-印太芯片产业联盟的诞生。该联盟将建立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全产业链合作框架,协议核心包含三项突破性条款:
危机响应机制:当任一成员国遭遇自然灾害或地缘冲突导致的供应链中断时,其他成员需优先保障其关键芯片供应
技术共享池:允许成员企业在14nm及以上成熟制程领域交叉授权专利,但3nm以下先进制程仍受各国出口管制
联合储备体系:计划在2027年前建立可满足全球6个月需求的战略芯片储备,首批将聚焦汽车电子和医疗设备芯片
二、地缘科技博弈新变量
据协议附件披露,联盟成员国合计占据全球半导体产能的89%(按芯圆片计算),其中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头部企业均已表态支持。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主导性条款:要求成员对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设备出口需经联盟报备,但未明确禁止
日韩妥协成果:韩国成功将内存芯片排除在技术共享限制清单外,日本则获得EUV光刻机维护技术的部分解禁
欧洲特殊安排:ASML获准继续向中国客户供应DUV设备,但新增"最终用户核查"义务
三、产业重构进行时
多位行业领袖对本报发表评论:
台积电CEO魏哲家指出:"联盟将加速全球产能的多元化布局,我们正评估在德国德累斯顿增设第三座欧洲工厂"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声明强调:"始终欢迎国际技术合作,但反对任何形式的产业割裂"
波士顿咨询报告预测:新联盟可能使芯片研发成本降低15-20%,但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隐性成本或将抵消这部分收益
专家观察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钱鹤向本报表示:"这次协议本质是技术优势方构建的‘半导体北约’,短期内将加剧产业链‘双轨制’趋势。中国企业的破局点可能在于Chiplet先进封装和RISC-V架构的协同创新。"
(本报记者 张明阳 日内瓦现场报道)
评论列表